馬致遠的代表作
馬致遠的代表作
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yǎng)的家庭,年輕時熱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并因此而曾為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致遠的代表作,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馬致遠的代表作,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馬致遠代表作: 雜劇作品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其雜劇內(nèi)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tǒng)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jié)果。后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并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jīng)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nèi)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luò)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后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jié),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后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里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后時來運轉(zhuǎn),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xiàn)出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边@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gòu)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gòu)成的三角關(guān)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nèi)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xiàn)實矛盾,反對人們?yōu)闋幦∽陨淼默F(xiàn)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xiàn)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yè)為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xiàn)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chuàng)作最集中地表現(xiàn)了當代文人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并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xiàn)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nèi),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你看那龍爭虎斗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章牭脴乔安杩汪[,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一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shù)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劇中所抒發(fā)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再就是語言藝術(shù)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于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散曲作品
馬致遠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余韻無窮。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
作品風格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郁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于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lǐng)域,提高藝術(shù)意境。聲調(diào)和諧優(yōu)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于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馬致遠的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作者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人物形象鮮明等藝術(shù)特點。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人物生平
獻詩上龍樓
馬致遠畫像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正如《青杏子·悟迷》中所寫的那樣,馬致遠應(yīng)該是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yǎng)的家庭的(“氣概自來詩酒客,風流平昔富豪家”),并像《撥不斷·九重天》中所寫的那樣(“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在大都度過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時期。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馬致遠開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悟迷》)。至元十年(1273年),孛兒只斤·真金被立為太子,正如套曲《女冠子·枉了閑愁》中所寫的那樣(“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急切地追求功名的馬致遠似乎曾向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且似因為孛兒只斤·真金的關(guān)系而曾為官。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孛兒只斤·真金去世。之后,大概由于孛兒只斤·真金去世的緣故,馬致遠離京任江浙行省務(wù)官。
晚節(jié)園林趣
馬致遠塑像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正如賈仲明在挽李時中的《凌波仙》中所寫的那樣(“元貞書會李時中,馬致遠、花李郎、紅字公,四高賢合捻《黃粱夢》”),馬致遠參加了“元貞書會”,與李時中、藝人花李郎和紅字李二合作創(chuàng)作了《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并和王伯成結(jié)為忘年好友。
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經(jīng)過了半世蹉跎的馬致遠大概在此時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棲”(《哨遍·半世逢場作戲》),于是和《四塊玉·恬退》中所寫的一樣(“綠鬢衰,朱顏改,羞把塵容畫麟臺。故園風景依然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開始了晚年的隱居生活,隱居地點可能是杭州。隱居期間,馬致遠曾與盧摯有過交往。
皇慶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復科舉。大概因此,馬致遠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創(chuàng)作了套曲《粉蝶兒·至治華夷》來表示對元仁宗的好感。大約在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馬致遠便逝世了,時間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主要影響
音樂思想
綜述
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飽讀詩書,勤學六藝,遵循禮樂,對古琴藝術(shù)情有獨鐘,儒家禮樂思想在其前期音樂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隨著自身政治生涯的改變,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jīng)歷了由儒入道的轉(zhuǎn)變。其時,馬致遠專門從事雜劇與散曲創(chuàng)作,無論是抒懷嘆世散曲,還是神仙道化雜劇,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儒家禮樂思想
封建社會的文人儒士,自幼學習六藝,注重禮樂對人的塑造,即“興于詩,立于禮,成與樂”(《論語·泰伯》),從而達到修身正德、陶冶性情的作用,以備日后“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龐涓夜走馬陵道》)。與眾多古代士人一樣,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恪守儒家禮樂文化,“夙興夜寐尊師行”,“身潛詩禮且陶情”(《喜春來·六藝·禮》),但對儒家禮樂文化中的一些問題有自己的認識。而于時代而言,這些認識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其主要表現(xiàn)為:
①關(guān)于“琴樂”對人的影響,《左傳》和《白虎通》等文獻從古琴藝術(shù)可以調(diào)節(jié)人的心志出發(fā),認為“琴樂”可以教化人心,以正其德,賦琴以教化作用,卻束縛了古琴的藝術(shù)審美功能。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人,馬致遠推崇與喜愛古琴的同時認為音樂具有陶冶情性、調(diào)節(jié)心情、解悶忘優(yōu)的作用,比起儒家側(cè)重于古琴禮樂節(jié)制觀的認識更為全面,更符合“琴樂”藝術(shù)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義。
、陉P(guān)于音樂對政治的影響,早在古代就有“亡國之音”之說。但馬致遠卻認識到:音樂本身并不是導致亡國的禍端,而是因為皇帝沉迷于音樂,不理朝政,才會耽誤政事,導致國家滅亡。即封建王朝的興亡主要決定于人事,而不是音樂本身。
道家歸隱思想
與眾多文人一樣,在滿腹經(jīng)書無以報效的情況下,馬致遠走向了出世道路,專門從事戲曲創(chuàng)作,用酒醉、調(diào)琴來寄托自己的情感與抱負,所創(chuàng)作的抒懷嘆世散曲及神仙道化雜劇中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對儒家思想若即若離。其主要表現(xiàn)為:
、僭诮M曲《喜春來·六藝》中,馬致遠認為,既然“夙興夜寐”地遵從禮教仍沒有得到所向往的功成名就,還不如與世間的榮辱名利一刀兩斷,哪怕只能得到“浪名”一個;同時,馬致遠重新定位“禮”的作用,認為“身潛詩禮”中可以陶情養(yǎng)性,并向往蓬瀛、醉酒的生活。
、谠诮M曲《四塊玉·嘆世》中,馬致遠敘述了自己對世態(tài)炎涼的失望以及逃離喧囂塵世的渴望,流露出自己中年后參透名利富貴后對生活、對音樂的看法:“遠離塵干丈波,倒大來閑快活”,而“爭名利,奪富貴,都是癡”,且“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同時,在一次次幻想破滅后,馬致遠中晚年對隱居樂道、升仙得道產(chǎn)生興趣,由此創(chuàng)作了許多神仙道化劇。而由于深受全真教的影響,其神仙道化劇常表現(xiàn)出其皈依宗教的決心以及清凈淡遠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
后世紀念
馬致遠故居
在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王平鎮(zhèn)的韭園村西落坡村內(nèi)有一座元代古宅,據(jù)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代相傳,這座古宅就是馬致遠故居。
古宅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門前是一座小橋——致遠橋。門前的影壁上寫著“馬致遠故居”,并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影壁側(cè)有石磨一盤,影壁后便是院子,院子很大,東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西北角有馬廄一棚;院內(nèi)僅有一棵香椿樹。
馬致遠紀念館坐落于河北東光縣縣城東南部普照公園,占地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積604平方米,總投資近100萬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動工,2004年8月3日建成并舉行開館儀式。
紀念館整體建筑古樸典雅、小巧玲瓏,以馬致遠生活經(jīng)歷為主線,以元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為主體,包括正門、正廳、東西亭、游廊等建筑。正門兩側(cè)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復存古道西風瘦馬;十萬里江山大變,尚容有小橋流水人家。”正廳為三進三開懸山式垂花大廳,一大兩小,明柱明間兩進廊廈,次間一進一廈;正中為馬致遠塑像,雕像為漢白玉材質(zhì),身高1.8米,底座高0.5米;廳內(nèi)墻壁上陳列著馬致遠的代表作品、千古詞宗馬致遠介紹、馬致遠故里考證研討會文史資料以及縣內(nèi)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馬致遠的歷史文物及介紹;游廊內(nèi)為馬致遠的傳世作品,如《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瀟湘八景》和《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的圖文集;西廳內(nèi)為原任東光縣縣委書記許曉明題寫的《馬致遠紀念館建設(shè)碑記》全文。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