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精選5篇)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1篇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總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

(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部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部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jié)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7、大辟:砍頭

8、炮烙:將人燒烤死

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shù)對單數(shù)、雙數(shù)對雙數(shù),不可能出現(xiàn)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文化常識;教學實踐

《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中階段要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語文”教學的背景下,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對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掌握。筆者針對文化常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對“文化常識”題的備考提供一些建議,以請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識的社會學內涵與概念范疇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出自《易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我們可以把“文化”理解為能被傳承的國家歷史地理知識、民族風土人情、傳統(tǒng)生活習俗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文化常識就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的載體,可以陶冶、教化學生,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幫助他們成長為有知識修養(yǎng)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對高考語文“文化常識”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語文試卷中首次出現(xiàn)“文學常識”題;1983年將“文學常識題”改為“語文常識題”,除“古代文化常識”外,還包括默寫、文體知識、作家作品常識、漢字構字知識等。1984年以后歷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識題,逐漸涉及歷史知識(1986年)、歷史典故、傳統(tǒng)故事、對聯(lián)(1987年)、史地知識和古代文獻知識(1989年)、古詩中描寫到的傳統(tǒng)節(jié)令(1993年)、傳統(tǒng)禮貌稱謂(1994年)、古代人物稱謂(1995年)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①

從近三年高考試卷來看,2023年大綱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23年新課標卷Ⅰ考查“登進士第”“兵部”“廟號”“太子”;新課標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謚號”“嗣位”“闕”。

2023年全國卷Ⅰ考查“首相”“建儲”“有司”“契丹”;全國Ⅱ卷考查“中宮”“陛下”“吏部”“移疾”;全國Ⅲ卷考查“禮部”“教坊司”“致仕”“兩京”。

可以看出,全國大綱、課標卷側重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常識中“官職稱謂、繼承制度、科舉司法、古籍常識、歷史地理、風俗節(jié)日”的考查,內容廣泛,范圍不定,考查內容不具規(guī)律性,內容零散細碎,對考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識記準確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識積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

一直以來,文化常識因在高考內容中占比有限、內容龐雜不易總結規(guī)律而在教學中被忽視,只有個別內容會因高考涉及而被從教材中截取出來進行割裂語境的識記掌握。由于各個知識點內容孤立,且不定時出現(xiàn)在各篇章中,教師教起來蜻蜓點水,學生記起來費時費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識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在必修的五冊教材及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古詩文教授中,應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識,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適度講讀其與現(xiàn)實相關的深刻內涵。

高中階段涉及的文化常識可作如下細致劃分:

(1)制度與職官:宗法制、分封制、禪讓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員的俸祿、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舉:察舉、征辟、孝廉、院試、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進士、舉人、秀才、連中三元等。

(3)經濟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輸、平準。

(4)古籍常識:紀傳體、編年體、起居注、方志、類書、善本、十三經、二十四史、《四庫全書》與七閣。

(5)歷史地理:“華夏”“中國”“九州”由來,四大名鎮(zhèn)、洛陽史話等。

(6)古代禮儀:封禪、宗廟、喪葬習俗、五服、奪情、冠禮、笄禮等。

(7)風俗節(jié)日:元旦、人日、元宵節(jié)、花朝節(jié)、上巳節(jié)、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對于以上這些細致分類的文化常識,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梳理出各概念之間內在的關聯(lián)性,努力探索學習積累文化常識的方法并總結有益經驗,教會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其內在深刻文化意蘊,了解感悟其時代意義,摒棄死記硬背,采用靈活記憶、分類識記,條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探討,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化常識的積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為大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貢獻一絲微薄之力。

注釋:

①⒅一.文化常識: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載體[J].社會科學論壇,2009(12下).

參考文獻:

1.沈霞.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2023(7).

2.任浩之.國學常識全知道[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3(9).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3篇

摘 要:文言閱讀能力是高考語文的檢測重點之一,要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師應該把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結合在自己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沒有文化方面的障礙,順利完成文章的閱讀和理解。

關鍵詞 :文言教學 閱讀障礙 文化積累 隨文突破 專題講解 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任務的重要途徑。但在高考的壓力下,我們的文言教學越來越功利化。許多學校的文言教學完全成為應付高考的技術性訓練,完全割裂了文字、文學、文化、文明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文言文在教學中幾乎成了“外語”課,既損害了文言的文化傳承功能,也傷害學生學習文言的積極性。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實也影響了高考成績本身,因為文化在語言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

從2023年高考全國各類不同的語文試卷文言閱讀選文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文化教育的缺失必然造成文言閱讀的障礙,并最終影響文言考試成績。新課標卷(Ⅰ)文言文閱讀節(jié)選自《舊唐書·于休烈傳》提到:“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北揪湟髮W生劃分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如果學生搞不清該句的意思,就無從劃分,而要搞清楚話意就需要具備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即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歷史的國家,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史”,能夠參與修史是一項重大的榮譽。因此宰相才會覺得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是一種恥辱,想方設法要把他調開。

福建卷摘編自明代張岳《小山類稿》中的《張祖?zhèn)鳌,文章提到:“是時,詔民田八頃以上家,擇子若孫一人為吏。縣檄至,祖揮之弗受,執(zhí)卷奮曰:“吾而吏耶?”雖然這句話沒有被設計為考點,但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疑惑,到縣里當“吏”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公務員”別人求之而不得,張祖為什么不接受。而且說“吾而吏耶?”言外之意他豈是當吏這樣的人,對“吏”充滿不屑。這就又要涉及中國古代的官場文化。在隋唐科舉制度出現(xiàn)后,通過科舉獲得官職是主要途徑,為人們所敬重,其他途徑則被輕視。唐以后“官”和“吏”明顯分為不同的兩個階層,人們重官而輕吏,而且認為吏長期與百姓接觸,常干壞事,“心術已壞”,又非科舉出身,因此不可提拔為官。宋以后一但成吏便終生難以當“官”,《水滸傳》中宋江就是典型例子。正是這種文化背景才會使張祖不愿當吏,因為一旦當了吏一輩子都是小吏。

四川卷選自《梁書·王筠傳》,文章提到:“普通元年,以母憂去職。筠有孝性,毀瘠過禮,服闋后,疾廢久之!比绻涣私庵袊糯男⑽幕投n制度,就很難理解王筠的這種做法。

文字、文學、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文言文教學是不可取的。教師在文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積累必要的文化知識,才能有助于文言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具體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授課時隨文突破。上課時講清課文涉及文化知識,既提高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又適當積累文化知識。古代文化知識面非常廣,上至天文地理、倫理綱常,下至經濟社會、風俗習慣無所不包。教師在講授課文經典文章時應該有意識地把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有計劃地講解清楚,可以運用穿插授課的方法,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掌握。例如在講授《鴻門宴》這篇高中經典課文,提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樣的宴會座位安排時,就應該結合課文講清中國古代的宴會禮儀文化,座位安排的尊卑位次,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此時人物的性格心態(tài)和天下形勢,又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而且在無意識中幫助學生積累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為將來文言閱讀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對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專題解讀”。為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和積累水平,教材也適當安排專題講解,但課文涉及的范圍太小、內容太少,不足以滿足學習需要。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可以對學生在文言閱讀中比較常見的文化知識做歸納和概括,幫助學生對相關常見文化知識進行梳理,編制表格、進行系統(tǒng)掌握。例如古代紀日的方法和紀時的方法,古人紀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紀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赤壁賦》中就出現(xiàn)過“七月既望”一詞。古代的紀時法有“五更”紀時法: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5點)。如張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現(xiàn)過“更定”一詞:“是日更定矣”。例如了解古代的禮儀文化,有吉禮,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禮儀如“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恫軇フ搼(zhàn)》中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庇谐扇硕Y,即有關個人成長的禮節(jié),主要是“冠禮”和“笄禮”。所謂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儀禮,男子20歲行冠禮。笄禮則指女子的成年儀禮,女子15歲行笄禮。《送東陽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如古代忌諱文化:古人對“死”有諱稱,帝王之死曰“崩”。《出師表》有“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人名也為皇帝避諱,如《捕蛇者說》中的“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應為“民”,避李世民諱。教育與科舉制度文化,如博士、教授等 ,《孫權勸學》中有:“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等級制度,寡人、王、布衣;官職的設置及名稱,侍中、侍郎、將軍、大夫等。熟悉這些文化常識對學生學習文言有極大幫助。

第三,指導學生擴大閱讀面。文言學習和現(xiàn)代文學習有相同之處,要有較大的閱讀積累,“書看多了,語文自然就好”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用到文言學習上卻是較難做到的,因為文言和現(xiàn)代文不同,光靠學生自己可能讀不太懂。因此少有學生會主動閱讀文言作品,沒有閱讀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更看不懂文言作品,也就更沒興趣。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定閱讀文章,對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與幫助,并經常和學生交流閱讀體會,引導學生對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識進行積累,使學生的學習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文言教學中關注文化教育,既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又能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摒棄功利主義教觀學理念,在高中文言教學中做到文字、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無所偏廢才是語文教學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謝象賢.語文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周小紅.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策略[J].管理觀察,2023,(17).

[3]李玉華.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學刊,2007,(1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4篇

一、高考文史常識試題的分類

1、姓名稱謂類

(1)(2007年全國卷第12題)帝王謚號主要住所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此題考查古代帝王的謚號和年號及廟號,是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和讀書看報上網(wǎng)中接觸到的。

(2)《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黔首之稱,在戰(zhàn)國時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選項中屬于對百姓稱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蒼生 ③優(yōu)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題考查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天文歷法類:

(2008年寧夏卷24題)中國古代用12種動物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組成成十二生肖,相傳唐太宗因屬雞而熱衷斗雞。唐太宗出生之年應該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類

(2023年新課標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qū)中,其簡析來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此題通過地名來考查古代分封制。

4、風俗禮儀類

(2007年全國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睆娬{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題考查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世俗禮儀的影響。

5、官職科舉類

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號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學理論類

(2023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訂《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經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類

中國古代常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宮城玄武門發(fā)動,殺死太子李建成,得立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稱“玄武門變”。玄武門應位于宮城的( )

A、東門 B、北門 C、西門 D、南門

8、五行類

(2023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漢代被定為“大德”,通過“禪讓”漢代的曹魏應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歷史高考中文史常識知識的儲備

1、姓名稱謂類

(1)帝王的稱謂

①謚號。謚號是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有褒貶之分

②廟號。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此張功德。一般開國者稱“祖”,后繼者稱“宗”。

③年號。它是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chuàng)。

2、天文歷法類

(1)農歷。中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以二十四節(jié)氣來指導農業(yè)生產,故稱農歷。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用孟、仲、季來表示每季度的三個月。

(3)二十四節(jié)氣。古人用節(jié)氣來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對,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

3、古代地理類

(1)關中。古人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區(qū)。

(3)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以后曾將地此封給秦朝三個降將,故名。

(4)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4、風俗禮儀類

(1)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遞食物時要舉案齊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職類

(1)丞相。是封建國家中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的人。

(2)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3)樞密使。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管軍事。

(4)太尉。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朝稱大司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和地位的知識分子。

(6)提轄。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

6、選官制度類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5篇

(一)教學上重文學史輕文學作品,重教師主體輕學生個體

中國古代文學在課程設置上主要由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文學作品是核心。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讀,學生可以逐漸熟悉中國文字的特點、古代漢語的基本規(guī)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理解古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用心、創(chuàng)作手法和古代文學作品不同的體裁分類及其不同的文體特點。然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偏愛文學史教學,他們樂于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占用大量面授課時,向學生講授文學史基本知識,梳理文學發(fā)展脈絡;而對于作品教學,則多是把文學作品當作印證文學史的輔助材料,泛泛帶過,錯失了培養(yǎng)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居于主導地位,其講授內容往往被視為“金科玉律”,難容質疑;學生居于被支配地位,其實際學習能力和不同興趣訴求常常遭受漠視。課程教學很多情況下只是出于授課教師的一廂情愿,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考核上重知識輕能力,重終結性考試輕學習過程考察

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授受教學情況相對應,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也相對較為僵化刻板。其一是考核構成上存在“一考定終身”的傾向,即以期末終結性考試的成績作為課程成績認定的絕對標準,忽略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考核?己私Y果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其二是考試內容編設較為教條。教師的命題多依據(jù)平日的教學講義或教材,命題內容多限于文學史上的主要文學現(xiàn)象、文學思潮、文學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建安風骨、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等,這樣的問題限定性、指向性強,難以讓學生開展獨立評議,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識見。其三是考核缺乏科學的評價模式。平時作業(yè)的批閱、考試試題的評閱,一般都是由教師獨立完成的,即便有學生參與其中,也多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標準答案來評判,從而忽視了文學評論的多元性特征和學習的個體化特點?己送瓿珊螅瑒t多是通報成績了事,很少有針對性的考核分析和評價反饋。

二、地方文獻對推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改革的積極作用

地方文獻指的是記錄某一地域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教育、風俗等內容的地域性文獻資料,具有地域性、原始性、多樣性、長久性、稀缺性等特點。地方文獻因其“包羅萬象”的內涵,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文化事業(yè)建設、學術研究、教育發(fā)展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中適當引入地方文獻,既可以推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加考核的學術含量,提高課程的關注度,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對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

(一)樹立作品教學觀念和研讀原典意識

地方文獻匯集了某一地域長期科技文化發(fā)展的成果,內容龐雜,其中很多屬于未經整理的原始文獻。研讀這樣的地方文獻,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知識,調動豐富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夠研讀地方文獻,教師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就必然要將教學重心從文學史轉到作品上,通過作品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地方文獻多是第一手的資料,將其引入考核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研讀原典的意識和不從俗眾、唯己是信的科學探索精神,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習慣。對于教師而言,地方文獻的原始性特點也可以督促他們積極關注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不斷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科研水平,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深化課程考核改革,克服學習功利化傾向

近年來,基于高校過于注重實用的專業(yè)及課程體系設置、以分數(shù)為核心的較為單一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脫離學生學習實際的教材編設等多重因素,很多大學生缺乏內在學習動力,在學習上越來越功利化。中國古代文學所面臨的學習功利化現(xiàn)象更加嚴重,“陳舊無聊”、“脫離實際”之類的評價甚囂塵上。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中引入地方文獻,可以在內容上增加課程考核的深度,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歸屬感和成就感,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克服功利化傾向。如針對浙江嘉興地區(qū)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萬歷嘉興府志》、《光緒桐鄉(xiāng)縣志》等地方志的相關記載編設關于明清時期嘉興地區(qū)佛寺興廢、民間興學等方面考題;針對杭州地區(qū)的學生則可以根據(jù)《湖山便覽》、《西湖志》等地方文獻編設諸如西湖的歷史沿革、西湖歷代名人題記等方面的考題,讓考題充分體現(xiàn)出地域特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期待。

三、地方文獻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改革中的具體應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