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1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1,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2,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3以來金石遺文4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5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6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本邮吭唬骸拔嵋蛑豢商樱灰嘀虿槐靥右;吾為此名,聊以志7吾之樂爾!笨驮唬骸捌錁啡绾危俊本邮吭唬骸拔嶂畼房蓜俚涝!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8;雖響九奏9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10,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疾坏脴O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11勞12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13于朝者三年矣,一日14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15,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16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笨蛷(fù)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17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18,區(qū)區(qū)19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20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21矣,而訖無稱22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23,宜去三也。吾負24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fù)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注釋

  初謫滁山:慶歷六年(1046),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年四十歲。

  將退休于潁水之上:熙寧**(1068),歐陽修在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修建房屋,準備退休于此。

  三代:指夏商周。

  金石遺文:指歐陽修所收集的鐘鼎和石刻文字的拓本。歐陽修撰有《集石錄》,為在國現(xiàn)存最早的著錄金石的專著。

  逃名:避名聲而不居。

  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鼻f生,指莊子。誚,譏笑。

  志:記,標記。

  “泰山”二句:以為心有專注,不聞外物。語本《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九奏:即“九韶”,虞舜時的音樂。

  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史記·五帝本紀》記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隧擒殺蚩尤事。

  軒裳珪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車駕,所著服飾,所執(zhí)玉板,所佩印綬,總指官場事物。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乞其身:要求退休。

  一日:一旦,終有一天。

  賜其骸骨:比喻**同意其告老退休。

  庶幾:大概,差不多;或許可以。

  佚:安逸,安樂。

  置之:放在一邊。

  區(qū)區(qū):形容事小。

  不待七十:古代規(guī)定**七十歲退休(“致仕”“致政”),歐陽修寫本文時為六十四歲,所以用他人也有不到七十就告退的作為自解。

  用于時:指出仕。

  無稱:沒有值得稱道的政績。

  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違背自己的*生志向而說話不算話。歐陽修早在皇祐**任潁州知州時,已萌歸田退休之意。后在《歸田錄序》中明確表示了“退避榮寵,而優(yōu)游田畝”的心愿。素志,一向的志向。

  負:具有。

  相關(guān)試題及答案

  1、“屢易其號”中“屢”的意思是:__________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體指什么?

  3、歐陽修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為“六一居士”?

  答案

  1、多次

  2、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3、聊以志吾之樂爾。(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譯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xiāng)時,自己以醉翁為號。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yǎng)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書一萬卷,收集收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有一盤棋,又經(jīng)常備好酒一壺。”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老去,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而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笨腿苏f:“你的樂趣怎么樣呢?”居士說:“我的樂趣可以說得盡嗎!當自己在這五種物品中得到意趣時,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迅雷劈破柱子也不驚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響九韶音樂,在涿鹿大地觀看大戰(zhàn)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樂和舒適。然而常常憂慮不能在這五種物品中盡情享樂,原因是世事給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兩件,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從外面使我的身體感到勞累,憂患思慮從里面使我的內(nèi)心感到疲憊,使我沒有生病卻已經(jīng)顯得憔悴,人沒有老,精神卻已衰竭,還有什么空閑花在這五種物品上呢?雖然如此,我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發(fā)出惻隱之心哀憐我,賜還我這把老骨頭,讓我能夠和這五種物品一起回歸田園,差不多就***實現(xiàn)自己素來的愿望了。這便是我記述我的樂趣的原因。”客人又笑著說:“您知道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勞累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這五種物品也會勞累心力嗎?”居士說: “不是這樣。我被官場拖累,已經(jīng)勞苦了,又有很多憂愁;被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慶幸沒有禍患。我將選擇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握著手大笑說:“停止辯論吧,區(qū)區(qū)小事是不值得比較的!

  辯論之后,居士嘆息說:“讀書人從年輕時開始做官,到年老時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歲就退休的人。我素來羨慕他們,這是我應(yīng)當離職的第一點理由。我曾經(jīng)被當朝任用,但最終沒有值得稱道的政績,這是應(yīng)當離職的第二點理由。強壯時尚且如此,現(xiàn)在既老又多病,憑著難以支撐的身體去貪戀過多的職位俸祿,這將會違背自己*素的志愿,自食其言,這是應(yīng)當離職的第三點理由。我有這三點應(yīng)當離職的理由,即使沒有這五種物品,(我)離職也是應(yīng)當?shù),還要再說什么呢!”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3]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于熙寧三年(1070年)。當年七月,作者由青州知州改任蔡州知州,九月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縣)。自號“六一居士”。此時的作者在**上想擺脫憂勞煩擾,早就有急流勇退的思想,又加上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合,于是他一直接連上表請求退休,至蔡州后,過起了清淡的生活,不久創(chuàng)作了這篇文章。

  賞析

  第一小節(jié),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二個別號“醉翁”、“六一居士”!白砦獭笔菓c歷六年他被貶滁州時的自號。熙寧**,歐陽修又在穎州修建房屋,準備退居,他“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頤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背萦谐剑f州有穎水,合起來就表示出作者晚年想擺脫世間煩擾、寄悄山水的思想。

  第二小節(jié),作者采用主客間答形式,借客人的提間,先說明自己稱六一居士的含義,即晚年在家中陪伴一老翁自己的是一萬卷書,一干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盤棋,一壺酒。從這個稱號的含義,一方面可以休察出作者晚年只賴于這五種物品的孤寂無聊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想擺脫煩擾、憑此安度晚年的樂趣。但客人仍就作者多次更改稱號提出疑問:“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睂@個道理。作者不是不知道,所以他說:“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庇纱艘l(fā),作者便開始抒寫自己晚年陶醉于五種物品的樂趣,就是當此時,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炸雷劈破屋柱也不驚慌;即使在洞庭大原野奏起九韶仙樂,在涿鹿山前觀看激烈戰(zhàn)斗場面,也比不上這樣快樂舒適。但是目前,作者還苦于不能在這些物品里面盡情亨樂。其原因,是“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二是“優(yōu)患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這樣使得作者雖沒生病而外貌已顯得憔悴,雖還沒太老而精神卻已衰竭,沒有什么空暇陶醉于這五種物品了?梢娮髡邔賵錾钜咽謪捑,因此急于退休過安閑的隱居生活。雖然作者目前還沒能退休,但是他堅信,由于他向朝廷告老辭退已三年,朝廷總會能予批準,那時回到田園享受與五種物品交觸之樂的愿望一定能實現(xiàn);所以起下這個六一居士的名號來表達自己向往的樂趣。客人又間:“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于是作者接著分析,長期被官場拖累已經(jīng)很覺勞苦了,而且還有很多優(yōu)患纏身;為這五種物品吸引是精神上得到安逸,而且沒有禍患。兩者相比,當然是選擇后者了。

  從第二小節(jié)的主容問答之中,作者晚年消極隱退的`思想顯露了出來。歐陽修年青時意氣風(fēng)發(fā)、豪情滿懷。他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時弊,是范仲淹“慶歷新政”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在文學(xué)上,他團結(jié)、提攜一大批優(yōu)秀文人,反對“西昆體”,倡導(dǎo)“古文”運動,被公認為文壇的**。但是,隨著**上的一次次受挫,一次次被放逐,他心恢意懶了。雖晚年被重新起用,官位也很高,但朝政的**,官場的爾虞我詐,加上志同道合的摯友的相繼去世,使他再展宏圖的幻想破滅了,思想開始消極、苦悶,甚至對王安石的變法也持了消極對立的態(tài)度。歐陽修從勇于**到消極悲觀,在**生涯中可謂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這固然暴露了他思想上的弱點,但這也是當時社會和歷史的局限。

  在主客對話的基礎(chǔ)上,作者最后又進一步總結(jié)了自己想退隱的三條理由。一是年青時出去做官,年老了退休,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歲,這是人生的規(guī)律。二是自己任職期間并沒有值得稱贊的成績。三是自己壯年時就想退職(歐陽修中年以后的詩文就多有辭官歸田的思想),現(xiàn)在年老體弱就不能再貪圖過分的榮耀俸祿了。作者說,具備這三條理由,即使沒有五種物品的吸引,也應(yīng)該離職了。言外之意是更何況有與這五種物品共處的樂趣。三條理由表面上看正當、充分,但字里行間卻流著作者對仕宦生活的厭倦。

  這篇文章在傳記文中是別具一格的。它沒有具體敘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來說到自己的樂趣,又說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厭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漢賦的主客同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層推進地闡述這種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多姿、情感深切,本文的語言也是既*易曉楊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寫他陶醉于五種物品之時說“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边@比喻極為生動,它既喻為自然界的各種聲響又喻為社會官場的糟雜事物。作者能置之而不顧,深刻說明他對五種物品的樂而不倦和專心致志。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閱讀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1)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1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fēng)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賞析】

  此詞運用了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一是托物興懷,詞的上片寫殘梅、細柳和熏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xiàn)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氣氛,但對于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倍增煩惱,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虛為實。

  “愁”是一種無可視感的情緒,將它比喻為迢迢不斷的春水,既形象又貼切,這樣化虛為實,可視可感。三是逐層深化,委曲盡情。“*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進一步說明行人離愁的無窮。全詞悱惻幽回,情深意遠。

  這首詞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即思婦的別恨,從游子和思婦兩個不同的角度深化了離別的主題。全詞以優(yōu)美的想象、貼切的比喻、新穎的構(gòu)思,含蓄蘊藉地制造出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情思,一種情深意遠的境界。

  上片寫游子旅途中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jīng)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fēng)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熏、風(fēng)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jié)。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個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義和功能。廖廖數(shù)語,便寫出了時間、地點、景物、氣候、事件和人物的舉動、神情。

  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zhuǎn)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币驗樗鶆e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shè)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按绱缛崮c,盈盈粉淚!边^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zhuǎn)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nèi)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xiàn)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fā)散式結(jié)構(gòu)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2)

——歐陽修縱囚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歐陽修縱囚論原文翻譯及賞析1

  縱囚論① 作者:[北宋]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②,而刑戮施于小人②。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④,而視死如歸⑤,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⑥,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⑦,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⑧。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⑨,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⑩;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為之,則**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⑾?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⑿。

  【注釋】

  ①縱囚:**囚犯。唐大宗(李世民)貞觀六年(632年)十二月,把三百九十名已判**的囚犯**回家,并規(guī)定于第二年秋天就刑。到時候,縱囚來歸,皆赦之。

 、谛帕x:信用,禮義。

 、坌搪荆盒塘P,殺戮。

 、懿黄埿疑翰黄埱覂e幸地活著。

  ⑤視死如歸:形容不怕死,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這里指為了信義,不惜**生命。

 、掬洠喝。x擇。大辟:*古代五刑之一,后指**。

 、唠y能:難以做到。

 、嗥冢合M。

 、峒矫猓合M饷狻

 、赓\:揣摩,揣度。

 、铣#航(jīng)常,長久。

  ⑿逆情:違背人情。干譽:求取名譽。

  【譯文】

  對君子講信義,對小人施刑罰,刑罰定成死罪,是**到了頂點,這又是小人中最厲害的了,寧可為了信義而死,不愿茍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這又是君子中特別難以辦到的。

  當唐太宗貞觀六年的時候,選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了讓他們回家,并約定時間叫他們自動回來接受**;這是用君子難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壞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終于自己回來,竟沒有一個失約的:這是君子難于做到的事,小人卻輕而易舉的做到了,這難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說:罪大惡極,的確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對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變成君子。因為恩德進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變?nèi)藗兊臍赓|(zhì),所以出現(xiàn)了象這樣的情況。

  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為了求得這種聲譽啊,這樣看來,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預(yù)料他們一定再回來以希望赦免,所以才**他們呢又哪里知道被**回來的囚犯,不是預(yù)料自動回來一定能夠赦免,所以才再回來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來才**他們,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們才再回來,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見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來造成這種聲譽,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義呢?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這時已經(jīng)六年了,還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惡極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卻能使他們視死如歸,保存信義,這又是講不通的理論啊。

  既然這樣,那么怎樣做才好呢我說:**了回來的,把他們殺掉而不赦免;然后再**一批,他們又回來了,這樣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這是一定不會有的事啊,至于**了能夠自動回來再加以赦免,只能夠偶然試一試罷了;如果屢次這樣做,那么**犯就都不會死了,這能夠作為天下經(jīng)常的法律么不能作為經(jīng)常的法律,難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堯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據(jù)人情,不標新立異來顯示高尚,不違背人情來求取名譽。

  【賞析】

  這篇政論文,字雖不過四五百,但立論新穎精辟,議論深刻嚴密,其寫作手法也頗有值得借鑒之處。

  文章開始并不直設(shè)論點,而是先放開一筆,泛論君子小人之別,為全文的議論樹立了一個參照標準;同時也藏下暗筆,以罪大惡極暗照太宗釋囚不通情理,以視死如歸暗照死囚自歸不合情理。做到泛論不泛,緊扣論題。接著簡敘縱囚之事,斷以評議,又緊扣君子小人之別。據(jù)史籍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親自**了三百九十名死囚,放他們回家,約定翌年秋天回來就刑。結(jié)果他們?nèi)既缙谧詣託w獄,太宗稱許他們知誠守信,免于死罪。歐陽修認為太宗以君子最高的標準去要求小人,是不通情理;死囚以小人最劣的品行而超越君子,是不合情理。因此以豈近于人情一句反問收緊,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又為引出論點埋下伏筆。首段一放一收,一敘一議,令人心服地點出了縱因是違背情理之舉。

  太宗此舉用意何在呢?中段作了深入剖析,但也未直論情理,而是拓開一層,先設(shè)一難。若論唐太宗。確不失為*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文治武功,空前顯赫。縱囚一事作為貞觀之治的政績之一,頗為人們稱譽,白居易《七德舞》詩就寫到: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人們一向認為太宗恩隆德厚,深入人心,小人能變?yōu)榫邮嵌鞯赂谢。歐陽修則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一反前人的贊許,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宗此舉旨在沽名釣譽。此論精警透徹,后人評謂喝破太宗一生病根,刺心刻髓。但舊說未破,則新論難立,下文便轉(zhuǎn)入層層辯駁。首先推勘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道破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這種心理分析并非主觀臆測,而是從客觀事實的不近情理推斷而出,深文曲筆,抉其隱微。清朝乾隆**寫過一篇《讀縱囚論》,以其**經(jīng)驗補充說:太宗擅長權(quán)術(shù),或會通過刑官獄吏曉以利害,歸獄可幸免一死,不歸則捕而誅之,累及親屬。雙方既然在互相窺測并利用對方的心理動機,以達到各自的目的,哪里有恩德與信義可言。烏有一句既是反問,也是感慨,有力地揭露了太宗的虛偽。但還覺意猶未盡,再進一層,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深者尚未能感化小人,淺者反倒能改變他們,其不近情理顯而易見。此用事實作反證。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太宗縱囚并非出于開恩施德,死囚自歸也非出于感恩戴德。文章辯駁往復(fù)曲折,愈駁愈快,愈折愈警。至此,舊說已不攻自破,新論也確立不移。辯駁以立起,以破終,所以層層破舊,又句句立新;雖無一字提及情理,但處處不離情理,更以不通之論總收此段,與首段不近人情正相呼應(yīng)。這一段運用設(shè)難駁詰,正辯反證等多種方法,嚴密周到地論證了縱囚是邀取名聲之舉。

  **者違背情理以邀取名聲,是否利于**呢?這是末段議論的重點,也即本文的論題。文章同樣沒有直涉論題,而是先宕開一問,故作自答,以揭示施恩德與近情理之間的矛盾:歸而誅之,如再縱又歸,顯然不近情理;如再縱不歸,無從體現(xiàn)恩德,故以否定收斷。再跌進一層,故作退論。旋以歸謬收束,也同樣揭示了上述這對矛盾:如果這種恩德屢施于小人,那就等于培植他們的僥幸心理,縱容他們**放火,更是不近情理。這兩層議論一開一合,緊扣上文,開句承接中段,合句照應(yīng)首段,進一步把舊說駁得體無完膚,從而收住辯駁,從容不迫地步入正面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肅法治的**觀點。

  這篇文章議論縱橫而不支離,文字*易而有韻味,全仗作者悉心布局,使章法跌宕綿密,文勢曲折流動。每段議論不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而是欲擒故縱,頓挫有致,最后以通段主旨收住。整篇結(jié)構(gòu)也是如此,經(jīng)過曲曲折折的議論,往往復(fù)復(fù)的辯駁,最后百川歸海,結(jié)出文意,將全文推向最**。讀至篇末,就仿佛游覽名山走過崎嶇蜿蜒的山路,最后攀上雄偉峻拔的主峰,回首來路,領(lǐng)略更深,眺望前方,遙想萬千。再者,全文以情理、恩德為兩經(jīng),以太宗、死囚為兩緯,絲絲銜接,環(huán)環(huán)緊扣,明承暗接,前伏后應(yīng),使整篇議論交織一體,文勢流貫暢達。這篇文章充分體現(xiàn)了歐陽修散文紆徐委備,往復(fù)百折,而條貫舒暢,無所間斷(蘇洵語)的特色,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或質(zhì)疑,或答問,步步分析,層層辯駁,寫來卻從容不迫,縱收自如,竟似有洋洋萬言,令人耐讀。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3)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秋聲賦

  宋代: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賞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fù)雜,逐漸淡于**。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也因為屢次遭貶而郁悶,但他也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yīng)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fā)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郁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愿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jié)構(gòu)框架,精心布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凄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后由草木經(jīng)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zhuǎn)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后歸結(jié)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皻W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作者正在秋夜專心致志地讀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于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fēng)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fēng)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fā)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

  作者用風(fēng)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tài)。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lián)翩,又回到現(xiàn)實,增強了藝術(shù)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蓖拥幕卮,質(zhì)樸簡明,意境優(yōu)美、含蓄。這里,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了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luò)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接著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自答曰:“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鼻锫,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后萬物所呈現(xiàn)的風(fēng)貌和秋之內(nèi)在“氣質(zhì)”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xiàn)眼前,其栗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余威,就會使繁茂蓊郁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扒铩焙我杂羞@樣的威力和會使人產(chǎn)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著,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即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惫糯锰斓亍⑺臅r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jié)。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jié);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zhàn)爭的象征;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有悲涼肅殺**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jié)實,意味著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秋屬于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歷法聯(lián)系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抖Y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guī)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chǎn)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fā)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著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fā)議論。作者認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著人的身心,內(nèi)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發(fā)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chǎn)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jīng)在**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郁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觸物傷情,有感而發(fā)。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巴幽獙,垂頭而睡!蔽ㄓ兴谋诘南x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fēng)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jié),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jié)制內(nèi)斂;語氣輕重**;節(jié)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于韻律。在這個秋氣正濃的季節(jié),不妨打開《秋聲賦》,一方面欣賞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所帶給你的藝術(shù)美感,另一方細細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氣、之意,體驗自然和人生。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fēng)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jié)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tǒng)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后“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zhuǎn)喻禍根在人,發(fā)揮了清心寡欲的老莊哲學(xué),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顯示出文賦**揮灑的韻致。

  《秋聲賦》作于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是他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jié)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并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tài)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于一處凝神的狀態(tài)中。聲音的出現(xiàn)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瀉。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嘆的原因。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首先,作者概括了*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tǒng)手法,抓住煙云、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然后,是對秋氣的議論!柏S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大威力的結(jié)果。在此基礎(chǔ)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jié)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xué)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恒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chǔ)上,著力指出,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jié)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結(jié)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jié)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wù),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上早已經(jīng)歷了多次貶官,對**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jié),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正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古典文學(xué)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更應(yīng)該提到的,應(yīng)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內(nèi)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jīng)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shè)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現(xiàn)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賞析該文時,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yīng)該受古人消極情緒的影響。 “悲秋”是歷代文人騷客寫作的主題,他們借對秋的悲,抒發(fā)對時政不滿而產(chǎn)生的郁悶心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艱難的不幸遭遇。 歐陽先生的《秋聲賦》在立意方面,雖然通過感傷秋之肅殺而烘托出感傷世事之肅殺,但仍然難免有很濃的悲傷情調(diào)。

  文章第三段開頭“嗟乎”二字多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誰”兩句更體現(xiàn)了作者凄苦愁悶的心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和傳統(tǒng)人生觀、世界觀的束縛,因秋而生悲的傷感情緒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責(zé)他們的消極情緒。建議大家在欣賞《秋聲賦》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時有必要讀讀**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現(xiàn)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賦》。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4)

——《漁家傲》歐陽修教學(xué)設(shè)計3篇

《漁家傲》歐陽修教學(xué)設(shè)計1

  教學(xué)目標: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誦并默寫本詞。

  2、理解詞的意境和主題。

  3、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xué)重點:

  目標1。

  教學(xué)難點:

  目標2。

  教學(xué)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guān)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jīng)學(xué)過的有關(guān)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fēng)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二、整體感知:

  1、漁家傲,詞牌名,屬**,分上下闋。本詞是一首邊塞詞。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于世。曾守衛(wèi)西北邊疆多年,**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fēng)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西夏元昊**,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三、細讀品味:

  1、詞的上闋,展現(xiàn)的是一幅邊塞風(fēng)光圖(寫景)。

  (1)、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fēng)光與江南風(fēng)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xiàn):

  (2)、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視覺上悲涼)

 。3)、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diào)孤苦的生活)——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fēng)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聽覺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zhàn)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伴]”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zé)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2、下闋抒寫征人思鄉(xiāng)之情(抒情)。

  (1)、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fā)鄉(xiāng)關(guān)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nèi)缃裨鯓影。侩y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ㄓ缮罴毠(jié)進入人的內(nèi)心刻畫)

 。2)、燕然未勒歸無計——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3)、羌管悠悠霜滿地——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diào),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xiāng)之愁,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四、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詞通過對邊塞秋季蕭條的景物的描寫和作者情懷的抒寫,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思鄉(xiāng)之情,也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六、板書設(shè)計:

  漁家傲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思鄉(xiāng)憂國,孤獨愁苦。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5)

——歐陽修母親的故事 (菁選3篇)

歐陽修母親的故事1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故里,永豐縣**鎮(zhèn)瀧岡西陽宮旁,曾聳立著一座雄偉的樓房叫“荻樓”,這座“荻樓”就是為紀念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畫荻教子”而建造的。

  鄭夫人,名失考(980——1052),出生于江南名門望族。她知書達理,恭敬勤儉,寬仁慈愛,賢惠孝順,是*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在調(diào)任泰州(今江蘇泰州市)軍事推官時,因病瘁死于泰州官舍。歐陽觀生前居官清政廉潔,為人剛正仁厚,樂于施舍和接濟于人,家中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埴”,僅能維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飯。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病逝以后,已是一雙兒女的母親鄭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攜兒帶女投奔在隨州(今湖北隨州市)時任推官歐陽修的二叔歐陽曄。到達隨州以后,鄭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歐陽曄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鄭夫人在歐陽修叔父家中就開始對歐陽修進行早期教育,用父親歐陽觀處世為人的風(fēng)范對幼小的歐陽修進行教育。

  歐陽修到了入學(xué)的年齡,鄭夫人為減輕叔父歐陽曄的經(jīng)濟負擔,一方面勤儉持家,盡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歐陽曄家境也較窘迫而無力聘請私塾,鄭夫人便自己擔起了兒子啟蒙教師的重擔,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對歐陽修進行文化啟蒙教育。

  當時隨州城外的渦水河畔,生長著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莖桿堅韌如木。鄭夫人為節(jié)省開支,便經(jīng)常把年幼的歐陽修帶到河邊的沙灘上,折來荻桿作筆,以沙灘為紙,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歐陽修識字寫字。在回家的時候,鄭夫人還會折上一大把荻桿帶回家,找來一個大木盆,盛上河沙,用從河邊帶回來的荻桿繼續(xù)在沙盆里教歐陽修習(xí)文寫字。

  鄭夫人的諄諄教誨以及生活的艱辛,致使歐陽修從小就勤奮好學(xué),聰穎過人,所讀之書過目不忘,歐母便成就了歷史上一段“畫荻教子”的千古佳話,也為歐陽修日后成為北宋文壇盟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后人高度評價歐陽修的母親鄭夫人:“亮節(jié)失青春,嘆離鷹苦鳴,別鵠凄呤,五夜愴神深滲澹;恩倫褒丹陛,憶弋雁失群,丸熊課讀,三十年回首尚辛酸!

  現(xiàn)今“荻樓”歷經(jīng)滄桑巨變無存,但歐母甘守清貧,崇尚節(jié)儉的品德和“畫荻教子”的感人故事卻世世代代被傳誦。鄭夫人因此也就成為了*古代母教文化的典范。后來,人們?yōu)橹幐栲嵎蛉瞬槐回毟F所困,毅然以沙土為紙,荻桿為筆的艱辛教子精神,在歐母的墓碑上寫下了“阡表不磨崇國范,古墳猶帶荻花香”的贊聯(lián)。

歐陽修母親的故事2

  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4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跟著一直守寡的母親長大的。歐陽修的父親當過地方官,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時候,家中門庭若市,經(jīng)濟也寬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貧寒,后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zé)o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歐陽修的母親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辛勤勞動,一心養(yǎng)兒長大。歐陽修五六歲了,他母親就教他讀書識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沒錢買紙筆,就用蘆桿代替,把沙鋪在地上當紙,一筆一畫教歐陽修寫字。一年大一年的歐陽修逐漸懂事了。他很體諒母親,一邊讀書,一邊盡力分擔家務(wù)。歐陽修盡管已經(jīng)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親怎么有那么大的決心和力量來撫養(yǎng)自己。一次,歐陽修問起了這件事。母親深情地說:“你父親死后,我能守寡撫孤,是因為我了解你父親的品德高尚。我愛他,也愛你,我決心把你培養(yǎng)成像你父親那樣的人。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對歐陽修又講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歐陽修父親的為人。

  “我嫁到歐陽家的時候,你奶奶已經(jīng)去世了。可是,我從你父親對你奶奶的紀念中,知道他是個很孝敬長輩的好人。你父親在家尊敬長輩,在外當官的時候,對公事嚴肅認真,從不馬虎。他白天辦公,晚上還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對于**的材料,總是反復(fù)**、核實。他常說,人命關(guān)天,馬虎不得。后來由于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對我說:‘我不能看孩子長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話告訴孩子:人不要貪財圖利,生活上不要過分追求,要孝敬長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你父親的遺言,望你好好勉勵自己!睔W陽修聽到這里,抽泣著對母親表示:“我一定繼承父親的遺志,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后來,歐陽修做了官,任參知政事。慶歷三年,他因積極**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把美德、善行推介給你的孩子們;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財富——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之談。

歐陽修母親的故事3

  大凡詩人都非常的有個性,歐陽修也不例外。發(fā)生在歐陽修身上的故事很多,足足可以寫厚厚的一本書,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歐陽修性格。

  歐陽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響很大,歐陽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親言傳身教的原因。他的母親是大家閨秀,識字懂禮節(jié)。他和母親從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據(jù),他母親就通過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自己和兒子,并教育歐陽修一定要有志氣,千萬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學(xué)會苦中作樂。他的母親還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學(xué)他父親,清正廉潔且要寬大處理。

  他三次被貶,但都不以為然,反而能在逆境中陶冶情操。他很孝順,怕母親一時受不了自己被貶而過艱難的日子。他的母親說:我已經(jīng)習(xí)慣過苦日子,只要你覺得沒什么,我更覺得沒什么。他第一次被貶夷陵,這個地方更似蠻荒之地,條件極差不說,冤假錯案不少且包括師爺在內(nèi)都沒什么文化。他積極改善夷陵的不良現(xiàn)象,提*吏的文化水*,減少冤假錯案,受到百姓的稱贊。第二次貶官到經(jīng)濟較好的地方,不與富商與其他**來往,反而開發(fā)旅游,有空飲酒作詩自得其樂。第三次被貶已是晚年,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歐陽修的品德很高尚,離不開他有一位賢德的母親。他做官敢于諫言,離不開他母親的熏陶。他做官寬大處理,離不開他有一個**的父親。他耿直敢得罪**,所以才三次被貶。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6)

——歐陽修苦讀的故事 (菁選2篇)

歐陽修苦讀的故事1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xí)円雇鼘嬍常┳x書是務(wù)。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的水*那樣高了。

  【虛心求教】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被貶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時常閑游山水,并與附近瑯琊寺的智仙和尚結(jié)為好友。為便于他游覽,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歐陽修前去祝賀,為之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后,歐陽修張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開始大家只是贊揚,后來,有位樵夫說開頭太啰嗦,便叫歐陽修到瑯琊山南門上去看山。歐陽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筆將開頭“環(huán)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換上“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如此一改,則文字精練,含義倍增。

  【行文求簡】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一次,與同院三個**出游,見路旁有匹飛馳的馬踩死了一只狗。歐陽修提議:“請你們分別來記敘一下此事!敝灰娨蝗寺氏日f道:“有黃犬臥于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另一人接著說:“有黃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最后第三人說:“有犬臥于通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聽后笑道:“像你們這樣修史,一萬卷也寫不完!蹦侨擞谑沁B忙請教:“那你如何說呢?”歐陽修道:“‘逸馬殺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聽后臉紅地相互笑了起來,比照自己的冗贅,深為歐陽修為文的簡潔所折服。

  【文風(fēng)嚴謹】據(jù)《宋稗類鈔》記載:有一次歐陽修替人寫了一篇《相州錦堂記》,***這樣兩句:“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苯桓搴螅滞魄昧艘幌,覺得不妥,便派人騎快馬將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來人接過改稿,草草一讀,很是奇怪:這不還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仔細研讀后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將“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改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而”字。但他反復(fù)吟誦后,才發(fā)現(xiàn)個中妙處。原來,改句中增加了兩個“而”字,意義雖未改變,但是讀起來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音?jié)**,增加了語言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修”與“羞”】從前,有一個單科秀才,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錦繡,詩如蓮花。四下張望,只有一個叫歐陽修的,能和自己相比。一日,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張地圖,要對歐陽修進行文學(xué)訪問。那真是,一臉得意,萬種豪情。心想,定要訪他個啞口無言,乖乖地亮出免*。說話間,秀才來到河邊,上船的時候,歪腦袋看見一棵枇杷樹,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兩朵大丫杈。”要說嘛,這秀才的前兩句還是挺順當?shù)模刹恢趺,總是后勁不足,后面就憋不出來。要說天下的事兒,就是一個巧。正巧歐陽修也來過河,隨口說道:“未結(jié)黃金果,先開白玉花。”秀才一聽,拱手贊道:“想不到老兄也會吟詩,對得還不錯,不失我的原意。這可是詩人興會了。

  說話間,船老大已經(jīng)開船了,批杷樹漸行漸遠,秀才見河中有一群鵝,有的鵝潛水,有的鵝灌水,詩興又起,脫口念道:“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痹捳f秀才兩句出口,又沒詞兒了。歐陽修順口接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秀才大喜:“嗬!看來老兄肚子里還真有點貨,竟能懂得我的詩意。那秀才大步流星,從船頭跨到船尾,向歐陽修伸出雙手,一邊跑一邊說:“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睔W陽修連忙把雙手高高拱起:“修你也不知,你也不知修(羞)!

歐陽修苦讀的故事2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xí)円雇鼘嬍,惟讀書是務(wù)。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的水*那樣高了。

  【虛心求教】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被貶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時常閑游山水,并與附近瑯琊寺的智仙和尚結(jié)為好友。為便于他游覽,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歐陽修前去祝賀,為之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后,歐陽修張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開始大家只是贊揚,后來,有位樵夫說開頭太啰嗦,便叫歐陽修到瑯琊山南門上去看山。歐陽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筆將開頭“環(huán)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換上“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如此一改,則文字精練,含義倍增。

  【行文求簡】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一次,與同院三個**出游,見路旁有匹飛馳的馬踩死了一只狗。歐陽修提議:“請你們分別來記敘一下此事!敝灰娨蝗寺氏日f道:“有黃犬臥于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另一人接著說:“有黃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最后第三人說:“有犬臥于通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聽后笑道:“像你們這樣修史,一萬卷也寫不完!蹦侨擞谑沁B忙請教:“那你如何說呢?”歐陽修道:“‘逸馬殺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聽后臉紅地相互笑了起來,比照自己的冗贅,深為歐陽修為文的簡潔所折服。

  【文風(fēng)嚴謹】據(jù)《宋稗類鈔》記載:有一次歐陽修替人寫了一篇《相州錦堂記》,***這樣兩句:“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苯桓搴,他又推敲了一下,覺得不妥,便派人騎快馬將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來人接過改稿,草草一讀,很是奇怪:這不還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仔細研讀后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將“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改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而”字。但他反復(fù)吟誦后,才發(fā)現(xiàn)個中妙處。原來,改句中增加了兩個“而”字,意義雖未改變,但是讀起來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彛艄?jié)**,增加了語言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修”與“羞”】從前,有一個單科秀才,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錦繡,詩如蓮花。四下張望,只有一個叫歐陽修的,能和自己相比。一日,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張地圖,要對歐陽修進行文學(xué)訪問。那真是,一臉得意,萬種豪情。心想,定要訪他個啞口無言,乖乖地亮出免*。說話間,秀才來到河邊,上船的時候,歪腦袋看見一棵枇杷樹,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兩朵大丫杈!币f嘛,這秀才的前兩句還是挺順當?shù)模刹恢趺,總是后勁不足,后面就憋不出來。要說天下的事兒,就是一個巧。正巧歐陽修也來過河,隨口說道:“未結(jié)黃金果,先開白玉花。”秀才一聽,拱手贊道:“想不到老兄也會吟詩,對得還不錯,不失我的原意。這可是詩人興會了。

  說話間,船老大已經(jīng)開船了,批杷樹漸行漸遠,秀才見河中有一群鵝,有的鵝潛水,有的鵝灌水,詩興又起,脫口念道:“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痹捳f秀才兩句出口,又沒詞兒了。歐陽修順口接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毙悴糯笙玻骸班!看來老兄肚子里還真有點貨,竟能懂得我的'詩意。那秀才大步流星,從船頭跨到船尾,向歐陽修伸出雙手,一邊跑一邊說:“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睔W陽修連忙把雙手高高拱起:“修你也不知,你也不知修(羞)!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7)

——歐陽修經(jīng)典的詩詞原文及鑒賞 (菁選2篇)

歐陽修經(jīng)典的詩詞原文及鑒賞1

  訴衷情·眉意

  作者: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鑒賞:

  這首詞抒寫女子的離愁別恨。詞以形傳神,從人物的外貌轉(zhuǎn)而深入其內(nèi)心世界,通過描寫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斷,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妝時的生活情景,展現(xiàn)了歌女們痛苦與苦悶的內(nèi)心世界。上片即行點題。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圖畫:主人公于冬日**臨鏡梳妝,精心地在額上涂出梅狀五色花朵。“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輕霜,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見她的嬌怯;梅妝,是一種美妝,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試梅妝,謂試著描畫梅花妝。后二句寫她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畫得像遠山一樣修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xí)慣,眉黛之長,象征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以上,讀者從歌女一番對鏡梳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nèi)心的凄苦和對愛情的渴望。下片極其成功進行了心理刻畫,描寫了歌女內(nèi)心的凄苦和悲涼。首三句寫她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nèi)心傷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數(shù)語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對于自身命運不能自主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痛楚。結(jié)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擬歌先斂”、強顏歡笑、寸腸欲斷的情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歌女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擬歌先斂,欲笑還顰”八個字,透露了這位靠色藝謀生的歌女不得不強顏歡笑的苦悶。自己卷起帶霜的門簾,然后呵手試妝,可見其孤獨困苦。是對賣笑生活的總結(jié),也是對從良后的現(xiàn)實的概括。末句“最斷人腸”隱含著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此詞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將**的怨嗟和悲苦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驗和藝術(shù)功力之深。

歐陽修經(jīng)典的詩詞原文及鑒賞2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作者:歐陽修

  *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鑒賞:

  宋仁宗至和**(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嘉祐**(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歐公曾于仁宗慶歷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fēng)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詞中所寫*山堂為歐公任揚州太守時所建。

  這首詞一發(fā)端即帶來一股突兀的氣勢,籠罩全篇。“*山欄檻倚晴空”,頓然使人感到*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這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diào)。接下去一句是寫憑闌遠眺的情景。據(jù)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登上*山堂,“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則山之體貌,應(yīng)該是清晰的,但詞人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這是因為受到王維原來詩句的限制,但從揚州而望江南,青山隱隱,自亦可作“山色有無中”之詠。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此刻當送劉原甫出守揚州之際,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種”二字,看似尋常,卻是感情深化的基礎(chǔ)。詞人*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著詞人的感情。楊柳本是無情物,但*傳統(tǒng)詩詞里,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特別是“幾度春風(fēng)”四字,更能給人以欣欣向榮、格調(diào)軒昂的感覺。

  過片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yīng)。此詞云“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不僅表達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綴以“一飲千鐘”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詞的結(jié)尾二句,先是勸人,又回過筆來寫自己。餞別筵前,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沖口而出。無可否認,這兩句是抒發(fā)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是由于豪邁之氣通篇流貫,詞寫到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蒼涼郁勃的情緒奔瀉而出,滌蕩人的心靈。

  歐詞突破了唐、五代以來的男歡女愛的傳統(tǒng)題材與極力渲染紅香翠軟的表現(xiàn)方法,為后來蘇軾一派豪放詞開了先路。此詞的風(fēng)格,即與蘇東坡的清曠詞風(fēng)十分接近。歐陽修**逆境中達觀豪邁、笑對人生的風(fēng)范,與蘇東坡非常相似。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擴展8)

——歐陽修《醉翁亭記》語境默寫

歐陽修《醉翁亭記》語境默寫1

  1. 文章的主線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寫滁洲城總的地理環(huán)境的句子是:環(huán)滁皆山也。

  4. 表明“醉”與“樂”之間關(guān)系的畫龍點睛之筆:醉能同其樂。

  5. 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diào)(點題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 滁州的地理環(huán)境:環(huán)滁皆山也。

  7. 自問自答道出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8. 醉翁雅號的由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10. 將游玩觀賞的樂趣融于宴飲之中或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間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12. 山間四時之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春:野芳發(fā)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fēng)霜高潔;冬:水落而石出者)

  13. “滁人游”的場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14. “太守宴”的場面: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15. “眾賓歡”的場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16. “太守醉”的場面: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畫像: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8. 醉罷晚歸: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