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誘餌效應
生活中的心理學:誘餌效應
你打算買一雙鞋子,坡跟,舒適版的,出去玩也不累。你看好了A,可是轉念一想,再轉轉吧,反正還有時間。于是,你在相鄰專柜看到了B,這是一款時裝版的,錐形跟,比較好搭衣服,但是沒坡跟舒服。
你猶豫了,在商場來來回回地轉。直到遇上第三個選擇C──還是錐形跟,沒你看到的那雙好。但是,足足比它貴了200塊。
三雙鞋,現(xiàn)在你會選擇哪一雙?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第二雙,也就是B。一個新選項的加入,不僅不會分走已有選項的機會,反而會使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這就是“誘餌效應”。
試想,如果沒有C這個誘餌,怎么會讓B以如此壓倒性的優(yōu)勢勝出?甚至讓你忘了,其實你是鐘情于A的。你進商場的目的,是在找一雙舒適版的鞋子,B完全不是你的目標。不過是C的存在,讓它顯得更有吸引力而已。
你去買一個電子產(chǎn)品,都是新款,一個有優(yōu)惠,一個沒有。“沒有優(yōu)惠”似乎昭示著一種身份,馬上就吸引了你的眼球。這時,服務員突然說,等那款做活動了我通知你。沒幾天,你收到了短信,興沖沖跑去買了你可能并不十分喜歡的那款。
后悔不迭時,你發(fā)現(xiàn),其實選項不過兩個,A和B,“沒有優(yōu)惠”的那個B+,無疑是商家生造出來的誘餌。他們很清楚,有了這個B+,B一定不愁出路。
麻省理工學院有個教授做了這樣的實驗:他收集了許多年輕人的照片,組成吸引力相似的對子。如果拿一對這樣的照片去問別人“你愿意和誰約會”,選中任何一人的機會大約是50%。然后,他制作了誘餌: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變形,成為一個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選者(誘餌)。這時,再讓人在三者中選一個時,那個“誘餌”的原身(目標)被選上的機會就增加到75%。
奇怪嗎?一點兒也不。不信,看看生活中吧。
一個女孩,如果身邊有個特質和她比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閨密,那么,這個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于單槍匹馬的美女。一項總結,如果恰到好處地擺在一個略差一點的總結后面,那么,這個總結的好感率通常高于后面所有的總結。一個孩子,你不覺得好看,如果身邊總是跟著一個比他笨一點、差一點的伙伴,那么,這個孩子可能突然就變成了天使……
一切錯覺,都來自參照系?梢哉f,“誘餌效應”改變了你的參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這個角度上來。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興趣的東西、并不喜歡的人,突然散發(fā)出致命的吸引力,讓你為之著了魔。
商家常常喜歡這么干。“買一贈一”總讓你覺得自己好像賺了挺大便宜,其實,你只是在別人設定的比較體系中,覺得自己占了優(yōu)勢而已。手機套餐、網(wǎng)費套餐,算起來單位時間的確很劃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實并不多,讓你放開了去用可能也沒到套餐的`上限;還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卡、美容卡、發(fā)型卡塞滿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像用一件即將過期的產(chǎn)品一樣毫不留情……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會這些,其實生活中也沒缺少什么,正是那些你自認為省錢的舉動套牢了你,讓你無法抽身。
表妹說,不久前去商場買鞋,其實,她只想買一雙鞋。結果,三周年店慶,開門就送現(xiàn)金券,進去買東西也送券,不過分時段使用。也就是說,開門送的券,買鞋不能用;買鞋送的券,又必須到晚上十點后才能買衣服用。她耗了將近十小時,只有一雙鞋是自己想要的,其他的都是雞肋。
其實,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預案。進入商場時,先拿好自己的購物單,分清哪些商品是“誘餌”,哪些是真正的“目標”。當A和B各有優(yōu)劣、相持不下時,看看你的權衡標準是什么,到了A+、B+,千萬別改了你的參照系,標準還在,擇優(yōu)而取,很簡單。
說到底,“誘餌效應”不過是一場心理相對論。不會用時,你也就是別人的一顆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別人的心思。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