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原文及翻譯
第1篇:六祖壇經(jīng)原文及翻譯
機緣·第五節(jié)
作者:佚名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經(jīng)》十載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于此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身法身也。*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jīng)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身者,*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jù)汝所說,即*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zhí)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xiàn)前,當現(xiàn)前時,亦無現(xiàn)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xiàn)眾*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圣見。不作涅??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敝镜缆勝蚀笪,踴躍作禮而退。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人,他來見大師請教說:“弟子自從出家以來,閱覽《涅??經(jīng)》十年多,也沒有明了其中的大意,請和尚不吝賜教!贝髱焼枺骸澳闶裁吹胤讲幻靼?”志道說:“《涅??經(jīng)》中有一首偈語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覍λ苫蟛唤!贝髱熣f:“你為什么疑惑?”志道說:“一切眾生都有兩個身體,就是所謂*身和法身。血肉之軀的*身變化無常,有生有死;佛法所成的法身永恒不變,但沒有知覺。佛經(jīng)上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超脫了生死輪回,就是快樂境界。)我不知道是哪個身體寂滅,哪個身體享受快樂?如果說*身,那么在*身死滅時,地、水、火、風的四大就分散了,這都是痛苦,不能說是快樂。如果說是法身寂滅了,那就像草木瓦石一樣沒有感覺,那是誰享受快樂呢?再說法*是生滅的本體,*、受、想、行、識這五蘊是生滅的表現(xiàn),一個本體五種表現(xiàn),生和滅是永恒的變化。如果有生,那么就會從本體中產(chǎn)生這五種表現(xiàn);如果要滅,那么五種表現(xiàn)就會返回本體。如果聽任它反復重生,那就是有情有感的眾生,生死循環(huán)無窮無盡;如果不再重生,那就永遠歸于寂滅了,就等同于瓦石等無情之物了。如果是這樣,那么一切佛法都被涅??所束縛,連重生都不再可能,又有什么快樂可言?”大師說:“你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怎么學了外道的關于生死的偏見來議論最上乘的佛法?照你所說的,在*身之外還另外有法身,脫離生死而追求涅??,還要推論涅??的快樂,說有身體來享受它。這是執(zhí)著于生和死,耽溺于世俗的享樂。你現(xiàn)在應該知道,佛正因為塵世愚迷之人把五蘊和合暫時構成的肉體當做自體的真實本相,把各種外界的表相作區(qū)分而當真,因此貪生怕死,念頭接著念頭沒有止境,不明白那一切其實都是夢幻一般虛假,徒勞地墮落于輪回之中,把永恒的涅??快樂,反而當做是苦痛,因此終日在紅塵中勞碌追逐。佛對此感到憐憫,于是把涅??的真正快樂顯現(xiàn)出來,在剎那間沒有生的現(xiàn)象,也沒有滅的現(xiàn)象,當然更沒有生和滅本身可以消滅了,這樣那真正的寂滅才呈現(xiàn)出來,當這種時刻,也沒有什么量度來衡定這種呈現(xiàn),這才叫永恒的快樂。這種快樂沒有承受者,也沒有不承受者,豈有什么一體五用等名目?何況你還說什么涅??束縛了一切佛法,讓其永遠不會再生,這實在是毀謗佛和佛法。你聽我的偈語: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詰問林仙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xiàn)眾*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圣見。不作涅??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敝镜缆犃速收Z后,終于覺悟,高興得手舞足蹈,向大師行禮后退出。
注釋
①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意思是你不要隨意亂說,自負還懂點佛法。
第2篇:《六祖壇經(jīng)付囑第六節(jié)》的原文及翻譯
師入塔后,至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眾僧驚起。見一孝子從塔中帝釋獻衣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于州縣?h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鞫問。云:姓張,名凈滿,汝州梁縣人,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yǎng)。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韜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求欲供養(yǎng),罪可恕矣!绷丶訃@曰:“始知佛門廣大!彼焐庵I显,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內(nèi)供養(yǎng)。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敕刺史楊緘云:“朕夢感能禪師請傳衣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zhèn)國大將*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焙蠡驗槿送蹈`,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shù)四。憲宗謚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其馀事跡,系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守塔沙門令韜錄。
譯文
大師葬入塔后,到開元十年,歲在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然聽到塔中有像拉拽鐵鏈條的聲音,寺院內(nèi)的僧人們都大吃一驚,趕緊起來搜尋?匆娨粋穿孝衣的人從塔里走出來,然后見大師的真身脖頸上有傷痕,于是向州縣衙門報告賊情。縣令楊侃,州刺史柳無忝,下公文緊急捉拿罪犯。到了八月五日,在石角村抓到了賊人,押送到韶州衙門審問。審判結果說:罪犯姓張,名凈滿,是汝州梁縣人,在洪州開元寺接受新羅僧人金大悲的二十千錢,讓把六祖的頭顱偷取出來,帶回海東新羅國供養(yǎng)。柳太守聽了招供,沒有立即判罪行刑,親自去曹溪,問大師的高足弟子令韜說:“該怎樣判處斷案呢?”令韜說:“如果按照國家法律,理所當然應該判殺頭罪,但從佛教講慈悲的宗旨說,冤家和親人本質(zhì)上也沒有區(qū)別,何況盜賊的本意是想供養(yǎng)大師的頭顱,這樣說他的罪供養(yǎng)就可以寬恕了。”柳太守感嘆說:“這才知道佛門真是胸懷廣大啊!”于是赦免了罪犯。詣菩提場上元元年,唐肅宗派遣使者迎請大師的衣缽到宮廷內(nèi)供養(yǎng)。到了永泰元年五月五日,唐代宗夢見六祖大師請求歸還衣缽。七日,下圣旨給刺史楊緘說:“朕夢見慧能禪師請求將傳法袈裟歸還曹溪,現(xiàn)在派遣鎮(zhèn)國大將*劉崇景莊嚴送回。這是朕的國寶,你可以在原寺院內(nèi)妥當安置,并專門指派得大師宗旨真?zhèn)鞯纳藗儑兰涌词刈o衛(wèi),不要讓它遺失!焙髞碛直蝗送蹈`,都是賊人還沒有逃走多遠就被抓回了,像這樣的情況一共有四次。唐憲宗封給慧能大鑒禪師的謚號,靈塔敕封為“元和靈照”。大師的其他事跡,都記載在唐朝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撰寫的幾塊碑文內(nèi),守護靈塔的僧人令韜記錄。
注釋
①開元十年: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開元十年是公元722年。
②上元元年:上元是唐肅宗的年號,上元元年是公元760年。
③永泰元年:永泰是唐代宗的年號,永泰元年是公元765年。
第3篇:六祖壇經(jīng)付囑第三節(jié)原文及翻譯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后,無人教汝!狈ê5嚷,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馀者不得。數(shù)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何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北娚鞫Y,請師作偈,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zhí)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zhí)逆諍法門,自*入生死!睍r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并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jīng)》。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jù)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睅煆驮唬骸爸T善知識,汝等各各凈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yǎng),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fā)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睅熣f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凈,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睜枙r徒眾,作禮而退。
譯文
大師在太極元年,歲在壬子,延和七月,讓門徒們?nèi)バ轮莸膰魉陆ㄋ,并督促盡早完工。第二年夏末塔落成。這年七月一日,大師召集門徒們說:“我到了八月,就要離開人世,你們要有什么疑難問題,趁早來問,我還能為你們解疑答難,讓你們的迷惑得以消除。我走了以后,再沒有人教導你們了!狈ê5乳T徒聽了后,都哭泣起來。只有神會,不動聲*,也沒有哭泣。大師說:“神會小師,只有你達到了無善無不善,毀譽不驚,哀樂俱不動心,其他人都沒有達到。你們在山里修行了好幾年,到底修得什么佛道呢?你們現(xiàn)在悲哀哭泣,是為誰感到憂傷呢?如果擔憂我不知何往,我自己是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如果我不知道我去哪兒,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哀哭泣,是因為不知道我將去哪兒,如果知道我的去處,就不應該悲哀哭泣。佛法的本質(zhì)本來就是講究既沒有生也沒有死,既沒有去也沒有來。你們都坐下,我給你們念一篇偈語,名叫《真假動靜偈》。你們記誦這篇偈語,就會和我心心相印,照它修行,就不會失去本門的宗旨!北娢簧硕枷虼髱熜卸Y,請求大師作偈語。這篇偈語說:“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zhí)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zhí)逆諍法門,自*入生死!碑敃r眾門徒聽了偈語后,大家都禮贊不已,體會了師父說的微言大義。各自都收攝浮躁心情,依照佛法修行,再不敢有所爭執(zhí)了。大家知道大師不會久留世間了,首座法海又向大師叩問:“和尚圓寂以后,衣牧女獻糜缽教法將交付給什么人?”大師說:“我從在大梵寺講說佛法開始,一直到今天,講說的內(nèi)容被世上抄錄流行,名叫《法寶壇經(jīng)》。你們要謹遵這部經(jīng)典,代代相傳,超度眾生。只要依據(jù)這部佛經(jīng)修行,就是正確的佛法。我現(xiàn)在為你們講說佛法,不再傳授袈裟了。因為你們信仰的根基已經(jīng)很牢固,不再有任何動搖,可以擔當弘法大任。根據(jù)先祖達摩大師傳授偈頌的意思,袈裟也不應該再傳下去了。那首偈語說: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贝髱熡终f:“各位善知識,你們要各自清凈自己的心,聽我講說佛法:要想成就佛法,必須通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在任何處境都不執(zhí)著于表面現(xiàn)象,不對那種表面現(xiàn)象產(chǎn)生憎愛之情,也沒有取此舍彼的傾向,不考慮利益得失等事情,總是安閑寧靜,超然淡泊,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能在一切情況下,無論行、住、坐、臥,都能保持一種純潔正直的心境,那么你的心就是一個永恒的道場,真正的凈土世界,這就叫一行三昧。如果一個人具有這兩種三昧,就像土地中播下了種子,在地底發(fā)育,破土而出繼續(xù)生長,最后成熟結果。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道理,也是如此。我現(xiàn)在講說佛法,好像及時春雨,普遍潤澤大地,你們的佛*,就像種子,遇到了雨露滋養(yǎng),都發(fā)芽生長。凡是繼承我的宗旨的,必然會獲得智慧,依照我的教導修行的,肯定成就妙諦正果。聽我再念一首偈語: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大師念完了偈語,又說:“佛法沒有兩法,心也一樣,它的本質(zhì)是清凈的,也沒有各種表相。你們要謹慎,不要有意沉溺于靜止和空無的境界,要知道這顆心本來就是清凈的,沒有什么可取和可舍的。你們各自努力上進吧,各隨緣法好自為之吧。”當時眾門徒聽了以后,向大師行禮退下。
注釋
①太極元年壬子:太極是唐睿宗的年號,太極元年是公元712年,那一年的農(nóng)歷紀年是壬子。
②延和七月:延和也是唐睿宗的年號,公元712年五月以前為太極,五月以后*延和,說到七月故名延和七月。
③小師:受了具足戒還沒有滿十年的僧人稱小師,也是師傅對弟子的稱呼。
文言文翻譯漢書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終制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歸心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省事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勉學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后娶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雜藝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養(yǎng)生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涉務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慕賢篇原文及翻譯顏氏家訓·兄弟篇原文及翻譯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