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原文賞析及解讀
這是《贈劉景文》原文賞析及解讀,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
詩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時年蘇軾54歲,任杭州知州第二年。這是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蘇軾第一次到杭州任職是在熙寧四年(1071),時隔18年。
蘇軾兩度到杭州任職的原因,頗具戲劇性。第一次到杭州任職,是因為蘇軾站在舊黨的立場上書議論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惱怒之下命令御史謝景向神宗陳說蘇軾過失。為了暫避政敵的鋒芒,蘇軾主動要求外放,于是被任命為杭州通判。第二次到杭州任職,是因為已經得到高太后信任與重用(任翰林學士)的蘇軾,看不慣舊黨執(zhí)政后排擠打擊王安石改革派、盡廢新法等行為,對舊黨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得罪了新舊兩黨的蘇軾,在朝廷里的尷尬處境可想而知。蘇軾再一次主動提出外放請求,于是被任命為杭州知州。
2
劉景文,即劉孫季,景文是他的字。此人比蘇軾年長四歲。蘇軾到杭州任知州的時候,他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jiān)
。因為蘇軾的舉薦,不久升為隰州(在今山西臨汾)知州。蘇軾任職杭州期間,跟劉景文有密切的交往,詩歌唱和頻繁。顯然,蘇軾相當欣賞將門之后劉景文,稱其為“慷慨奇士”。從詩歌唱和情況看,劉景文還是個收藏愛好者,收藏了不少前代名人字畫。
3
從《贈劉景文》詩的內容看,應該作于元祐五年秋天。同年秋天,蘇軾還寫了多首因秋起興的詩。這些詩歌對于讀懂、理解《贈劉景文》詩應該有所幫助。請看:
草滿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樓臺。
天圍故越侵云盡,潮上孤城帶月回。
客夢冷隨楓葉斷,愁心低逐雁行來。
流年又喜經重九,可意黃花是處開。
(《晚秋客興》)
野鳥游魚信往還,此身同寄水云間。
誰家晚吹殘紅葉,一夜歸心滿舊山。
可慰摧頹仍健食,此身通脫屢酡顏。
年華豈是催人老,霜鬢無端只自斑。
(《秋興三首》之一)
故里依然一夢前,相攜重上釣魚船。
嘗陪大幙全陳跡,謬添承明愧昔年。
報國無成空白手,退耕何處有名田。
黃雞白酒云山約,此計當時已浩然。
(《秋興三首》之二)
浴鳳池邊星斗光,宴馀香滿上書囊。
樓前夜月低韋曲,云里車聲出未央。
去國何年霜鬢雪,黃花重見一枝霜。
傷心無限厭厭夢,長似秋霄一倍長。
(《秋興三首》之三)
看得出來,這一次任職杭州期間,面對秋天景色,蘇軾的內心是復雜的。旅思、鄉(xiāng)愁、政治挫折、生命老去等落寞傷感情緒外,也有蘇軾終生不渝的隨遇而安和樂觀曠達精神。
4
讀蘇軾這首詩,不能不令人想起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的這首七絕,全詩如下:
?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因為《紅樓夢》中人物林黛玉說她“獨愛”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使得這首詩更加廣為人知。
蘇軾的《贈劉景文》詩跟李商隱的這首詩,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贈友人之作;都是秋景;都以枯荷為重要意象;都并不沉湎在悲愁情緒中。根據這些相似之處,可以想象,蘇軾作這首詩,是受到李商隱詩影響的。
但是,也有不同之處:李商隱詩只有黑白顏色,而蘇軾詩中除了黑白,還有橙黃橘綠,色彩明艷。色彩上的不同,意義重大。橙黃指菊花,詩中明言是“傲霜殘枝”;橘綠沒有交代,但是眾所周知,屈原《九章·橘頌》以降,橘就有用于比喻君子忠貞美德的傳統(tǒng)。例如張九齡《感遇》組詩有專詠丹橘一首,“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可見,蘇軾的“橘綠”,跟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勵志信念一脈相承。
顯然,蘇軾《贈劉景文》詩是以身處逆境而初心不變的君子品格勉勵友人,同時也勉勵自己。
論思想,論意境,蘇軾的《贈劉景文》都比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高遠,樂觀,積極。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