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
第1篇: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年代: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1、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棲: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譯文: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樹枝上安歇著鴉鵲。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一邊。
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皹錀f”,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逼仗熘掠钟卸嗌偃嗽谕滤加H。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 痹跓捵稚,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度圃姟蜂洿嗽,“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第2篇:王建《十五夜望月》古詩原文及譯文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年代: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1、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棲: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譯文: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樹枝上安歇著鴉鵲。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一邊。
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逼仗熘掠钟卸嗌偃嗽谕滤加H。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 痹跓捵稚,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度圃姟蜂洿嗽,“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第3篇:《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賞析
詩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賞析
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fā)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lián)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lián)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墒莾陕(lián)二*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復“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lián)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xiàn)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月亮在古典詩歌里,更多承載了懷鄉(xiāng)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chǎn)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xiàn)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恒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xiàn)人生的痛苦感!叭松鸁o窮已,*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月待何人,但見長*送流水(張若虛《春*花月夜》)”“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春*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里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昔今這種對比古詩里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詩歌的首頷聯(lián)多層面的表現(xiàn)詩人的痛苦感,其實這還是生活橫截面的對比,那詩歌又是如何完成內容的轉折呢?從內容上頸聯(lián)涉及望鄉(xiāng)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xiāng),但是“望鄉(xiāng)“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凄苦,而這種心理想通過望鄉(xiāng)排遣,其結果沒有望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反而再次強化了內在的主體孤苦體驗。“見月”就是觀賞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輪圓月,但行為發(fā)問的竟為“幾回圓”,顯然這圓月在詩人眼里不圓,這種發(fā)問折*了詩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內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巴l(xiāng)”“見月”行為藝術是望而不見、見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詩人極度孤寂產(chǎn)生的心理結果。“西北望鄉(xiāng)”“東南見月”,其實是互文修辭,身處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鄉(xiāng)和四野觀望明月,能想象出一個人觀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鄉(xiāng)帶給自己溫暖,能看到心中一輪明月留給自己關懷,卻出現(xiàn)相反結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凄苦感。
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lián)詩人細節(jié)化的再現(xiàn)秋風月光!扒镲L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xiàn)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會這凄厲秋風的涼意。能忽略這凄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里,已然忘記了秋風的凄冷,這里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敖褚骨骞馑仆辍,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huán)境里,心內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后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凄苦悵惘失落之感。
詩讀至此,不禁為之動容,白居易是如此變幻的再現(xiàn)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驚嘆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里悲苦!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