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
第1篇:《游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日至九*。易小舟,沿*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陸,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dāng)廬山之*,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之建昌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guī)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廣濟(jì)橋,始舍官道,沿溪東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霧*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zhuǎn)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cè)徑。余稔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雇其人為導(dǎo),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里,仰見濃霧中雙石?淞ⅲ?詞?乓。一*墑?抖?耄?從卸??宥災(zāi)擰B吠鹱?*粒?罵??е罘澹?諤??迮裕?憒詠У狀K手鄙希?肓㈠氤*??劬盒悖??閶痰?洌?斡乘耐狻F湎屢繆┍祭。陶N照鸕矗??課??襝。门脑溤峰倚壁?冀岵懵ノc凇;杖俗薏?鰲⒈瞎嶂?陸ň??檎???莩煞儺奩浼洹4逾趾笮【叮?闖鍪?乓恢兀?憒郵?律希?嚇氏邁媯?闈鈐蟯焯伲?倬?媚咎菀隕。瓤r嵌?錚?潦ㄗ友搖Q蟻掠芯*搖T攪耄?菲*。再蓚b鐨恚?么蟮潰?醋鑰こ悄俠湊。?抖?牽?鉅訓(xùn)鼻埃?暈砉什槐。逼?囈????扉翰識埃?蛺斐廝亂玻?腔俁?陸ㄕ摺S捎意?ǔ廊屋側(cè)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臺。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cè)岐路東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東二里,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臺;北折而東,曰佛手巖。升仙臺三面壁立,四旁多喬松,高帝御制周顛仙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巖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巖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巖側(cè)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訪仙臺遺址也。臺后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即廬山幻境,可望不可即;臺前風(fēng)雨中,時時聞鐘梵聲佛寺敲鐘和誦經(jīng)之音,故以此當(dāng)之,時方云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論竹林?還出佛手巖,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環(huán),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fēng)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霧盡收。出天池,趨文殊臺。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正可飛舄xì神仙來去。山北諸山,伏如聚?yì蟻之本字?锖笱笊铰篡蛾柡谏较乱黄粞螅L*帶之,遠(yuǎn)及天際。因再為石門游,三里,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佛經(jīng)出迎,喜甚,導(dǎo)余歷覽諸峰。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松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里,升降于層峰幽澗;無徑不竹,無*不松,則金竹坪也。諸峰隱護(hù),幽倍天池,曠則遜之。復(fù)南三里,登蓮花峰側(cè),霧復(fù)大作。是峰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峰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tài),以霧不及登。
越嶺東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坪之*北,水俱北流從九*;其陽南,水俱南下屬南康。余疑坪去漢陽當(dāng)不遠(yuǎn),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遙。出寺,霧漸解。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峰東轉(zhuǎn),過曬谷石,越嶺南下,復(fù)上則漢陽峰也。先是遇一僧,謂峰頂無可托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頂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zhuǎn)而西南,即漢陽峰之陽也。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復(fù)人世。里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有僧短發(fā)覆額,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nèi)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yuǎn)來者。復(fù)有赤腳短發(fā)僧從崖間下,問之,乃云南雞足山僧。燈有徒,結(jié)茅于內(nèi),其僧歷懸崖訪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為導(dǎo),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ing遠(yuǎn)隔矣。暝*已合,歸宿燈龕。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別燈,從龕后小徑直躋漢陽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峰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舊路,向五老峰。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面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于中,退于后,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后,出其左脅,北轉(zhuǎn)始達(dá)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面目。及至峰頂,風(fēng)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歷五老峰,始知是山之*,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仍下二里,至嶺角。北行山塢中,里許,入方廣寺,為五老新剎。僧知覺甚稔熟悉三疊之勝,言道路極艱,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窮,渡澗。隨澗東西行,鳴流下注亂石,兩山夾之,叢竹修枝,郁蔥上下,時時仰見飛石,突綴其間,轉(zhuǎn)入轉(zhuǎn)佳。既而澗旁路亦窮,從澗中亂石行,圓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綠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傾瀉之上,流者噴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為駐留下來的水積蓄起來,則變成深青*。又里許,為大綠水潭。水勢至此將墮,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亂聳,回互逼立,下瞰無底,但聞轟雷倒峽之聲,心怖目眩,泉不知從何墜去也。于是澗中路亦窮,乃西向登峰。峰前石臺鵲起,四瞰層壁,*森逼側(cè)。泉為所蔽,不得見,必至對面峭壁間,方能全收其勝。乃循山岡,從北東轉(zhuǎn)。二里,出對崖,下瞰,則一級、二級、三級之泉,始依次悉見。其塢中一壁,有洞如門者二,僧輒指為竹林寺門云。頃之,北風(fēng)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綠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斂縮的樣子下墜。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門之一!比欢幢臼翃A起,內(nèi)橫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無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廣,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頭尖之陽。東轉(zhuǎn)下山,十里,至楞伽院側(cè)。遙望山左脅,一瀑從空飛墜,環(huán)映青紫,夭矯屈曲?暄??拼蠖?山Γ?嘁恍酃。五厘P??芟退攏?絞浦鏈聳季推。壹s庇諶?拷В?粗?搿@鐨恚?寥?拷А=??*⒊上浚??鞒寮ざ?矗??克???乇嫉褂浚?湔襠焦取G判?窖沂?希?╊?釹恐校??殛┯裥穩(wěn)韁榻Γ??緇饔。?牛?俞?范?潁?攪肭靼茁茍礎(chǔ)B方猿鑫謇戲逯?簦?教鋦呦攏?憒礱窬。簫?巒硬黃降納狡攏?鐾?裴終呷?錚?比敕逑攏??綴墜邸S侄?斃腥?錚?職茁茍刺拼??荽淌防畈吃?詿碩潦椋?⑺嬪硌?話茁梗?虼說妹??轡謇戲邇耙簧轎胍;飛醬???撬紗礪。除f矗?紗蟮佬校???鵲饋8鍬?叫問疲?繽芳餼又卸?傺罰?芟退率抵寫ρ?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則鶴鳴峰也,開先寺當(dāng)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橫過白鹿、棲賢之大道,十五里,經(jīng)萬松寺,陟一嶺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則開先寺也。從殿后登樓眺瀑,一縷垂垂,尚在五里外,半為山樹所翳yì遮掩,傾瀉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見。惟雙劍嶄嶄眾峰間,有芙蓉*天之態(tài);香爐一峰,直山頭圓阜耳。從樓側(cè)西下壑,澗流鏗然瀉出峽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隱不復(fù)見,而峽水匯為龍?zh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返宿于殿西之鶴峰堂。
二十三日由寺后側(cè)徑登山。越澗盤嶺,宛轉(zhuǎn)山半。隔峰復(fù)見一瀑,并掛瀑布之東,即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絕頂為文殊臺。孤峰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崖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與臺僅隔一澗,自巔至底,一目殆無不盡。不登此臺,不悉此瀑之勝。下臺,循山岡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徑忽入,山回谷抱,則黃巖寺?lián)p劍峰下。越澗再上,得黃石巖。巖石飛突,平覆如砥。巖側(cè)茅*方丈,幽雅出塵。*外修竹數(shù)竿,拂群峰而上,與山花霜葉,映配峰際。鄱湖一點,正當(dāng)窗牖。縱步溪石間,觀斷崖夾壁之勝。仍飯開先,遂別去。
【譯文】
戊午(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月*日我同族兄雷門、白夫到九*。換乘小船,沿長*向南航行,進(jìn)入龍開河,行駛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縫堰停泊。登上陸地,走五里路,經(jīng)過西林寺,到達(dá)東林寺。東林寺正對廬山的北面,南方面對廬山,北邊倚靠著東林山。東林山不很高,是廬山的外廓。山中有條大溪,從東向西流,中間有釋路作為分界,是九*到建昌的要道。東林寺前門面臨溪水,進(jìn)門是虎溪橋,規(guī)模很大,正殿已經(jīng)毀壞,夷為平地,右邊是三笑堂。十九日走出東林寺,順山麓向西南方行走。走五里路,跨越廣濟(jì)橋,開始舍棄官道,沿溪岸向東走。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巒四合,霧*濃厚有如霏霏小雨。有一人站立溪口邊,問他路,得知由這里向東上山為天池大路,向南轉(zhuǎn)登上石門,是天池寺側(cè)面的小路。我很熟知石門風(fēng)景的奇異,路很險要沒法攀爬上去,于是請那人做我的向?qū),相約二位兄長自己到天池寺等待。于是向南渡過兩條小溪,經(jīng)過報國寺,從青綠*的石條階上,在*芳的云氣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濃霧中有一對石峰高聳兀立,那就是石門了。一路上由石巖縫隙中進(jìn)入,又有兩座石峰相對著屹立。路在石峰縫隙中宛轉(zhuǎn)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澗旁的那些山峰,在鐵船峰旁的,都從山澗底高聳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距離不過咫尺,爭雄競秀,而層層云*在重疊的翠峰間繚繞,澄映于四面山巒之外。山峰下洶涌的澗水,浪如噴雪,聲如奔雷,騰空起伏,震蕩山谷,人的耳、目因為這些景*而狂喜過望。石門內(nèi)對立的雙峰倚靠著巖壁,都構(gòu)筑有層樓高屋;罩萑肃u昌明、畢貫之新修建了精廬,僧人容成在其中焚香修齋*。從庵后的小路,又走過一道石門。都是在石崖上上下攀踏,石瞪窮盡則手挽藤條攀援,完全沒有藤條的地方則安置木梯登上去。這樣走了二里路,到達(dá)獅子巖。獅子巖下修建有靜室。翻越山嶺,路很平坦。再往上走一里多路,找到了大道,就是從郡城南面來的那條。經(jīng)過石階而向上走,一座大殿已在眼前,因為霧濃的緣故,從遠(yuǎn)處辨認(rèn)不清。逼近它看,只見紅的柱子、*漆的棟梁,這就是天池寺了,大概是毀壞后新建蓋起來的。從右邊的廊房側(cè)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山崖向外突出來,面向下看,見不到地,叫作文殊臺。走出天池寺,從大路左面登上披霞亭。由披霞亭側(cè)面的岔路向東爬上山脊,行走三里路,由這里向東再走二里路,就是大林寺;由這里折向北面往西,叫作白鹿升仙臺;折向北面再往東,叫作佛手巖。白鹿升仙臺三面巖壁直立,四旁有很多高大的松樹,高皇帝(朱元璋)御制的《周顛仙廟碑》在山巖頂上,有石亭覆蓋它,形制很古樸。佛手巖彎隆而高高地屹立著,深有五六丈,巖前端的巖石橫岔向前伸出,所以稱之為“佛手巖”。順著佛手巖側(cè)面的庵向右走,山崖的巖石有兩層從深塢中突出來,上層平坦,下層逼仄,是訪仙臺遺址。臺后面的巖石上寫著“竹林寺”三個字,竹林寺是廬山中的夢幻境地,可望而不可即;臺前面,每當(dāng)風(fēng)雨之中,時時會聽見佛寺的敲鐘聲、敬佛誦經(jīng)聲,所以因此而當(dāng)作訪仙合。當(dāng)時剛好云霧迷漫,即使是山塢中的景*,也像海上蓬萊、方丈、流洲三座神山一樣,又何必再論說竹林寺呢?返回來走出佛手巖,從大路往東走,抵達(dá)大林寺。大林寺四面山峰環(huán)衛(wèi),寺前面有一條溪水環(huán)抱。溪岸上有棵大樹,樹粗有三人圍,不像是檜也不像是杉樹,枝頭結(jié)滿了累累果實。傳說這是寶樹,來自西域,原來有兩棵,其中一棵已被暴風(fēng)雨拔倒毀去了。二
二十日清晨,霧氣完全收斂起來。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臺。四面的巖壁高達(dá)萬協(xié),從上俯看鐵船峰,好像一只飛屬,正好可供神仙來去乘坐。山北面的各座山巒,低矮得就像聚集一處的螞蟻?锖呇笱髷(shù)十里山麓,與長*僅有一衣帶的距離,而*水卻遠(yuǎn)流到天際。因此第二次作石門之游,走三里路,越過昨天所經(jīng)過的險要地方,到的時候僧人容成正拿著佛經(jīng)出來迎接,很高興,引導(dǎo)我一一游覽各山峰。上行到神龍宮右邊,轉(zhuǎn)身向下走,進(jìn)入神龍宮。奔流的山澗水聲有如雷鳴,松樹竹林相互蔭映,這是山峽之中奧秘而寂靜的境域。沿著舊路抵達(dá)天池寺下,從岔路向東南方行走十里路,在層疊的山峰、幽深的山澗之間登上爬下;沒有哪條路上沒有竹林,沒有哪處北坡沒有松樹,這就是金竹坪了。各山峰隱隱相護(hù),幽深比天池寺多一倍,而寬曠卻稍遜于天池寺。又向南走三里路,登上蓮花峰側(cè)面,霧氣再次大作。蓮花峰是天池寺的界山,對金竹坪說則是左翼了,峰頂上嶙峋的巖石叢,在霧氣的空隙中不時地作出窺視人的神態(tài)。因霧迷漫,不能登上峰頂。
越過山嶺向東走二里路,到達(dá)仰天坪,因而計劃游覽盡漢陽峰的所有風(fēng)景名勝。漢陽峰是廬山的最高頂,這仰天坪則是僧人廬舍的最高之處。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從屬于九*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歸屬于南康府。我懷疑仰天坪離漢陽峰應(yīng)當(dāng)不會很遠(yuǎn),僧人說中間隔著桃花峰,尚有十里路之遙。走出寺門,霧漸漸散開。從山塢的西南面走,順著桃花峰向東轉(zhuǎn),經(jīng)過曬谷石,越過山嶺向南下去,再往上走就是漢陽峰了。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說是漢陽峰頂沒有可以托宿之處,最宜投宿慧燈和尚的僧舍,并因此指點道路。未到峰頂二里路時,落日光輝映照滿山,于是照僧人所說的,向東越過山嶺,轉(zhuǎn)而向西南,就是漢陽峰的南面了。一條小徑順山延伸,層巒疊嶂,幽深寂靜,仿佛不再是人世間。走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叢中找到一間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和尚短頭發(fā)覆蓋前額,穿著破爛僧衣,打赤腳,這就是慧燈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竹叢中還有和尚三四人,身著整潔的衣鞋揖讓待客,他們都是慕名慧燈從遠(yuǎn)處來的。又有赤腳、短發(fā)和尚從山崖間走下來,問他,原來是云南雞足山的和尚;蹮粲型降,構(gòu)筑茅屋在山里,那位和尚走過懸崖去拜訪他,方才返回來。我就拉著一位和尚作為向?qū),攀援半里路,到慧燈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筆削,架懸梯度過去,一間茅屋就像慧燈和尚的那間小屋,這和尚本來是山下的百姓人家,也是因為仰慕慧燈而居住這里的。到了這里,向上仰望漢陽峰,往下俯瞰懸崖絕壁,真是與人世遠(yuǎn)遠(yuǎn)隔離了。夜*已經(jīng)合攏,返歸慧燈的小屋歇宿;蹮艉蜕兄蠛枚垢嗫畲,先前指點道路的和尚也到了;蹮艉蜕邪雮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親自做出來,必定款待遍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自己來吃,來的和尚即其中的一位。
二十一日告別慧燈和尚,從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漢陽峰。攀援茅草、手拉荊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達(dá)漢陽峰頂。從南鳥瞰都陽湖,浩蕩的湖水仿佛與天相連。東面遠(yuǎn)望湖口縣,西面遙看建昌,各座山歷歷在目,沒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樣低頭服輸。只有北面的夕七花峰,是諸山中錚錚者可與漢陽峰并肩,然而它昂首聳立逼近霄漢,這是它最美的地方了。下山走了二里路,沿著舊路,向五老峰前進(jìn)。漢陽峰、五老峰,都是廬山南面的山,有如兩支角相對,而犁頭尖則介于兩者中間,退到后面,所以兩座山峰相望很近。路都必須仍舊到金竹坪,繞過犁頭尖后面,從它的左側(cè)出來,向北轉(zhuǎn),才能到達(dá)五老峰,從漢陽開始計算路程,已有三十里。我剛到嶺角,遙望峰頂很平坦,不詳悉五老峰的面目。等到到達(dá)峰頂,只見風(fēng)很猛烈,沒有流水,空寂而無人居住。因游歷遍五老峰,才知道這山的北面,一岡相互連屬,山的南面,則是從山絕頂平剖,分成五支,從空中下墜萬初,非常高險,其外沒有重岡疊嶂的遮蔽,視野非常寬廣。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線,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兩旁似乎無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險景觀,相互不稍遜*,真是雄偉寬擴(kuò)的最高景觀!
仍然下山,二里路后到達(dá)嶺角。向北走,在山塢中行進(jìn),約一里路后,進(jìn)入方廣寺,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知覺和尚非常熟悉三疊泉瀑布勝景,說是道路極其艱難,摧促我快走。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窮盡,渡過澗水。隨澗岸向東西方向走,嘩嘩流淌的阿水下注于亂石之中,兩邊有山夾峙,叢竹及長樹枝,上上下下蔥蔥郁郁;時時仰望見露出的巖石如在綠*中飛動;點綴在山間;越進(jìn)入,勝景越美好。接著,澗岸旁的路也窮盡了,只好從澗中的亂石中往前行走,圓的石頭滑腳,尖的石頭刺破鞋子。就這樣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綠水潭。一亂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洶涌澎湃的澗流傾瀉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噴雪,濺起陣陣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的。又走過一里多路,就是大綠水潭。流水的態(tài)勢,至此將要下墜,流量比前大一倍,洶涌澎湃也益加厲害。潭前的峭壁無規(guī)則的聳立,回環(huán)著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鳥瞰,似乎無底,只聽到轟雷般似乎要震倒峽谷的響聲,心里恐懼,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從什么地方墜去。到這里,澗中的路也窮盡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臺依勢崛起,俯看四周層層崖壁,顯得*森而狹窄。泉水為崖石所掩蔽,無法看見,一定要到對面的峭壁之間,方能夠全部看清其勝景。于是沿著山岡,從北向東轉(zhuǎn)。二里路后,走到對面峭壁上,往下俯視,則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那山塢中一崖壁上,有像門大小的洞二個,知覺和尚就指著它說是竹林寺的大門。過了一會兒,北風(fēng)從湖口吹上來,寒冷使人戰(zhàn)粟起來,急忙返歸舊路,到達(dá)綠水塘。詳細(xì)地觀察綠水潭,看見上面有洞斂縮著往下墜。知覺和尚引導(dǎo)我進(jìn)入其中,說:“這也是竹林寺三門之一!比欢幢緛硎鞘p隙相夾而起,其內(nèi)橫通有如“十”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進(jìn)入好像沒有底似的。出洞,沿溪岸而行,抵達(dá)方廣寺時,天已昏黑。
二十二日走出方廣寺,從南面渡過溪水,抵達(dá)犁頭尖的南面。向東轉(zhuǎn)下山,走十里路,到達(dá)楞伽院側(cè)面。遙望山左側(cè)半腰,一瀑布從空飛墜而下,環(huán)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混漾中顯出一種屈曲的氣勢,也是一雄麗景觀。走五里路,經(jīng)過棲賢寺,山勢至此開始趨向平緩;因為急于三峽澗的游覽,未進(jìn)入棲賢寺。一里路多,到達(dá)三峽澗。澗由石壁夾立形成峽口,洶涌的水流沖激而來,為峽口所約束,奔騰回旋,洶涌激蕩,轟鳴聲震蕩山谷。一橋懸架兩邊的巖石上,在橋上俯視深峽中,激蕩的流水有如珍珠濺*,聲有如敲擊玉響。過橋后,從岔路向東,翻越山嶺奔向白鹿洞。道路都出現(xiàn)在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錯落散布。橫行經(jīng)過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層巒疊嶂的地方還有三里。直接進(jìn)入山峰之下,是白鶴觀。又向東北方向行走三里,抵達(dá)白鹿洞,這里也是五老峰前的一處山塢。環(huán)山的溪流有如帶子,高大的松樹錯落山間。走出白鹿洞;由大道上走,這是通往開先寺的道路。大概廬山的形勢,犁頭尖處于中間而稍稍偏一些,棲賢寺實際上正處于中間地區(qū),五老峰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邊峙立的,則是鶴鳴峰了,開先寺正當(dāng)其前。于是向西面,沿著山,橫穿過通往白鹿洞、棲賢寺的大道,走十五里,經(jīng)過萬松寺,登上一嶺而后下山,巍然南向的那座山寺,就是開先寺了。從大殿后面登樓遠(yuǎn)眺瀑布,一縷垂垂向下的水簾,還在五里路之外,一半為山樹所遮蔽,傾瀉而下的態(tài)勢,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見的壯麗。只有雙劍峰在眾峰中間顯得特別高峻,有芙蓉*天的態(tài)勢;香爐峰那一座山峰,挺直而山頭形成圓形的土山丘。從樓側(cè)向西面走下山溝,澗溪流水鏗然地瀉出峽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到這里,瀑布反而隱蔽不復(fù)能看見,而峽石口的流水匯聚為龍?zh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坐在石頭上很久時間,四山都已沉入夜*,才返回到殿西之鶴峰堂歇宿。
二十三日由開先寺后的側(cè)邊小路上登山。越過溪澗,盤旋于山嶺,在山半宛轉(zhuǎn)前行。隔著山峰又看見另一瀑布,并掛在瀑布東面的,就是馬尾泉了。走過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絕頂為文殊臺。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無有倚靠,峰頂有文殊塔。對面的崖巖削立,高達(dá)萬初,瀑布發(fā)出轟轟的響聲向下墜落,與文殊臺僅僅相隔一澗,從崖巔到崖底,一眼幾乎看不盡。不登臨這文殊臺,就不盡知這瀑布的勝景之妙。走下文殊臺,沿著山岡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條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黃巖寺正高踞在雙劍峰下。越過溪澗再向上攀登,得以到達(dá)黃石巖。巖石有的奇異突兀,有的平覆如磨*石。巖側(cè)的茅草*方丈,幽雅脫離塵世。*外面有修竹數(shù)竿,在群峰之上輕輕擺動,與山花、秋天的霜葉,輝映相配于山峰之間。遠(yuǎn)眺都陽湖一片,正對著窗戶。在溪洞、巖石間放開步伐游覽,觀賞斷崖、夾壁的種種景致。仍然在開先寺用飯,飯后告別而去。
第2篇:《游廬山記》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廬山據(jù)潯陽彭蠡之會,環(huán)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之則靈。而*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①,泊左蠡。庚辰,艤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③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后,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zhuǎn)達(dá)后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fēng)嘯于嶺背,由隧來。風(fēng)止,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fù)頃之,至湖之中;復(fù)頃之,至湖?饑埽??階憬砸?印J賈?浦?獻(xiàn)栽噸烈。又o撬納澆耘釓釗唬??笤魄?虺燒螅?鶘膠螅?喑壑鴆伎罩校?魄矣輳?觳恢廖謇戲宥???裨ㄌ叮??芟退隆;贗?謇戲澹?訟θ沾┞??葡嘁懈骸7擔(dān)?抻諼幕崽謾?/p>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未,往瞻云,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墨池。西行,尋至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dāng)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巖,側(cè)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巖寺,踏亂石尋瀑布源,徑絕而止。復(fù)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云,一微頭陀往九*。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tuán)團(tuán)相銜出;復(fù)頃之,遍山皆團(tuán)團(tuán)然;復(fù)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蒼釅一*: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貽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宮亭:宮亭湖,彭蠡湖(鄱陽湖)的別稱。②艤(yǐ):船靠岸叫艤。星子:縣名,在鄱陽湖西北岸,廬山之南。③振鑰:用鑰匙*,指打開文會堂的門。頓:住下。④湖?跡?uán):湖邊。
譯文:
廬山處于潯陽*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涌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而*和湖的水,吞吐進(jìn)出,平穩(wěn)寬闊,與海水不一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沉,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于是便前去游覽。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于獨對亭,打*,在文會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一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月出以后,沿著貫道溪,經(jīng)過釣臺石、眠鹿場,轉(zhuǎn)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jīng)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jīng)殘壞,道路非常危險。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fēng)在嶺后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風(fēng)停后,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yuǎn)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過了一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yuǎn)而近漸次隱沒;再過一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再過一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后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遠(yuǎn)而來。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一派云氣騰涌的樣子,而大塊的浮云不計其數(shù),成群結(jié)隊,從山嶺后涌起,互相奔馳追逐,布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仡^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云層的空隙照*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貋,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離秀峰寺還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jìn)了寺門,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xì)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nèi)過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一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黃巖峰,側(cè)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吳蘭雪去瞻云峰,而一微頭陀去九*。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jīng)五天了。
*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濃郁的深青*,巖谷象用*削過一般平直。不一會兒,香爐峰下一縷白云裊裊上升,于是成團(tuán)的白云互相銜接著出現(xiàn);又一會兒,滿山都見團(tuán)團(tuán)的云朵;再一會兒,云團(tuán)互相匯合成為一體。山的半腰都被云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靈氣外泄的結(jié)果。所以我對于這次游覽所經(jīng)過的地方,都只大體上記述一下,而唯獨對于云,特地記下它象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cè)诵?、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后的感興趣者。
第3篇:《游廬山記》閱讀*及原文翻譯賞析
游廬山記
清惲敬
廬山據(jù)潯陽彭蠡之會,環(huán)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之則靈。而*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儺親櫻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后,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zhuǎn)達(dá)后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fēng)嘯于嶺背,由隧來。風(fēng)止,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fù)頃之,至湖之中;復(fù)頃之,至湖?跡??階憬砸?。寿Z?浦?獻(xiàn)栽噸烈病S謔撬納澆耘釓釗唬??笤魄?虺燒螅?鶘膠螅?喑壑鴆伎罩校?魄矣輳?觳恢廖謇戲宥???裨ㄌ叮??芟退隆;贗?謇戲澹?訟θ沾┞??葡嘁懈。窊(dān)?抻諼幕崽謾?/p>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未,往瞻云,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墨池。西行,尋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dāng)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巖,側(cè)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巖寺,?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fù)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云,一微頭陀往九*。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tuán)團(tuán)相銜出;復(fù)頃之,遍山皆團(tuán)團(tuán)然;復(fù)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蒼釅一*: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宮亭:宮亭湖,彭蠡湖(鄱陽湖)的別稱。②艤(yǐ):船靠岸叫艤。星子:縣名,在鄱陽湖西北岸,廬山之南。③振鑰:用鑰匙*,指打開文會堂的門。頓:住下。④湖?跡?uán):湖邊。
相關(guān)試題及*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故并海諸山多壯郁并:并列b、敬以事絕宮亭絕:橫渡
c、壬午,道萬杉寺道:取道d、山之腰皆?m之?m:覆蓋
6、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能體現(xiàn)廬山“足以娛*逸情”的一組是()
①*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
③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逐④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fù)
⑤山沈沈蒼釅一*,巖谷如削平⑥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蒼釅一*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廬山三面環(huán)水,因為*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廬山不像靠海的山嶺那樣雄壯深沉,而顯得清逸動人。
b、作者的廬山之游,既飽覽了廬山奇異的自然景觀,也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讀書堂等人文景觀。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極目遠(yuǎn)眺彭澤,云朵遮天蔽日,滾滾而來,周圍的山峰都一派云氣騰涌的樣子。
d、作者認(rèn)為云是山的靈氣外泄的結(jié)果,所以本文記述游覽廬山的經(jīng)過,重點記下了云的變幻奇巧的景象。
8、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其詭變/足以娛*逸/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之則靈。
(2)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蒼釅一*:生平所未睹也。
參考*:
5、a(并,通“傍”,靠近)
6、d(①是說*湖之水與海水的區(qū)別;②是交代文會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狀況;⑤是說山*及巖谷的形態(tài)。)
7、b(根據(jù)文中“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該項理解有誤。)
8、a
9、(1)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水的氣勢,讓它涌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
(2)山的半腰都被云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未見到過的。
二: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月出后,循貫道溪循:順著
b.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且:將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所:左右
d.旋至寺,觀右*墨池旋:返回
9.以下各組句子中,都能體現(xiàn)廬山“有娛逸之觀”的一組是
①而*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②而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fù)
④側(cè)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
⑤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蒼釅一*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zhǔn)確的一項是
a.廬山三面環(huán)水,而那水因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廬山不像靠海的山嶺那樣雄壯深沉,而是顯得清逸動人。
b.作者是因為有事渡過鄱陽湖,順道上了廬山,有了廬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數(shù)日,晚上住宿在文會堂、秀峰寺等地。
c.廬山云蒸霧繞,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極目遠(yuǎn)眺彭澤,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滾滾而來,讓作者嘆為觀止。
d.作者的廬山之游,既想飽覽廬山奇異的自然景觀,也想趁機(jī)觀賞李白的讀書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觀。
1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7分)
①西行,尋至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dāng)澗水。(3分)
②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以貽后之好事者焉。(4分)
參考*:
8.c/“旋”在句子中作副詞用,應(yīng)譯為“隨即”“不久”。
9.b/①是說*湖之水與海水的區(qū)別;②是交代文會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狀況;⑤不是景觀,而是人物行為。
10.c/結(jié)合原文第3段中的文字“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可知c項中“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的表述有誤。
11.(1)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
②而唯獨對于云,特地記下它象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cè)诵?、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后的感興趣者。
譯文
廬山處于潯陽*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涌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鐘。而*和湖的水,吞吐進(jìn)出,平穩(wěn)寬闊,與海水不一樣。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沉,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于是便前去游覽。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于獨對亭,打*,在文會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一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月出以后,沿著貫道溪,經(jīng)過釣臺石、眠鹿場,轉(zhuǎn)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jīng)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jīng)殘壞,道路非常危險。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登上含鄱嶺,大風(fēng)在嶺后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風(fēng)停后,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yuǎn)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過了一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yuǎn)而近漸次隱沒;再過一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再過一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后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遠(yuǎn)而來。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一派云氣騰涌的樣子,而大塊的浮云不計其數(shù),成群結(jié)隊,從山嶺后涌起,互相奔馳追逐,布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仡^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云層的空隙照*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離秀峰寺還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jìn)了寺門,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xì)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nèi)過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訪栗里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一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黃巖峰,側(cè)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吳蘭雪去瞻云峰,而一微頭陀去九*。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來在山中已經(jīng)五天了。
*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濃郁的深青*,巖谷象用*削過一般平直。不一會兒,香爐峰下一縷白云裊裊上升,于是成團(tuán)的白云互相銜接著出現(xiàn);又一會兒,滿山都見團(tuán)團(tuán)的云朵;再一會兒,云團(tuán)互相匯合成為一體。山的半腰都被云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
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靈氣外泄的結(jié)果。所以我對于這次游覽所經(jīng)過的地方,都只大體上記述一下,而唯獨對于云,特地記下它象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cè)诵?、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后的感興趣者。
簡析: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游歷廬山六天的過程,于路程及登臨的名勝古跡,只作大概敘述,簡括明了;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逸情如是”,重點突出。文中開門見山,首先指出廬山三面環(huán)長*大湖的形勝特點,“有娛逸之觀”。然后在六天記游中,生動描述了含鄱口俯覽鄱陽湖上風(fēng)云卷來的云障奇觀和神林浦仰望香爐峰下白云團(tuán)涌的云;镁。最后以“云為水征,云從山出”的傳統(tǒng)說法為根據(jù),點出廬山形勝最“足以娛*逸情”者為云,與首段相應(yīng)作結(jié)?梢娮髡咴诹⒁庵\篇、安排布局上是講究章法、頗為用心的。這一游記章法有可取之處,能夠概括介紹全貌,又能具體突出奇勝之景;作者文筆洗煉生動,善于描寫景物特征,也是該文藝術(shù)成功的必要條件。
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武進(jìn)(今*蘇常州市)人。1783年(乾隆四*年)舉人,以教習(xí)官京師,歷富陽、新喻、瑞金等縣令,以廉聲卓異,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吳城同知。為人負(fù)氣,崇尚名節(jié),被忌恨他的人誣告*劾,以失察為由去官。惲敬致力于古文,其文章得力于韓非、李斯,與蘇洵接近,風(fēng)格較為自然奔放。與張惠言等創(chuàng)立“陽湖派”。著有《大云山房文稿》。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