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1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譯
世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稱:稱頌,贊揚。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于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xué)識或有技藝的人。
歸:投奔,投靠。卒,終于,最終。
賴:依仗,依靠。
其:指門下士。
特:只,僅,不過。
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里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關(guān)時,正值半夜,關(guān)門緊閉,按規(guī)定要雞鳴以后才能開關(guān)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于是他的食客中會學(xué)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jié)果群雞相應(yīng),終于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后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雄:長、首領(lǐng)。
耳:罷了。
擅:擁有。
宜:應(yīng)該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發(fā)語詞。
相關(guān)評論
好評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為一立,開門見山提出議論的中心問題,即孟嘗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嘗君特雞嗚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為一劈,陡然一轉(zhuǎn),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提出了作者對孟嘗君的評價,即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安蝗,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為一駁,駁“孟嘗君能得士”,駁孟嘗君“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緊扣主旨,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證明,孟嘗君是不能得士的!半u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為一斷,斷“士以故歸之”,斷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駁,一斷,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
王安石非常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fēng),反對過于雕鏤的文辭,主張“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給祖擇之書云:“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已。”《讀〈孟嘗君傳〉》這一篇論說文,謀篇布局嚴謹自然,遣詞造句也極其簡練,文簡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適用為本”的行文用詞原則。
孟嘗君自秦國逃歸齊國,《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較詳細生動的描述,是歷史上一個情節(jié)曲折令人愛讀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這篇文章中,沒有引用孟嘗君自秦逃歸齊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jié),而是抓住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從“雞鳴狗盜”成語著筆,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筆墨。“雞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讀來并不使人感到重復(fù)累贅,反覺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津津有味?梢娡醢彩迷~的精妙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全文不滿百字,被歷代文論家評為“千秋絕調(diào)”,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
“雞鳴狗盜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筆者的意見一致,因而不再贅論。問題是“馮驩之類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馮驩(又作馮煖、馮諼)確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矯詔以債賜諸民”,為孟嘗君“市義”,使孟嘗君罷相回薛時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替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使孟嘗君重返相位,而且“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但也僅此而已。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在**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績呢?馮驩作為孟嘗君的主要謀士,在**安民方面給孟嘗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債賜諸民”在客觀上減輕了薛地人民的負擔(dān)外,還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呢?而且“市義”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是為了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至于三次彈唱“長鋏歸來乎?”更不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只是為了馮驩自己生活上的滿足!歉鶕(jù)馮驩的所作所為,王安石把“馮驩之類”逐出了“士”的范疇,而歸之于“雞鳴狗盜之徒”。在王安石看來,馮驩和“雞鳴狗盜之徒”是同類,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而已。當(dāng)孟嘗君滿足了馮驩“食魚”“乘車”的要求后,馮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嘗君客我!”——這不是一個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嗎?
《讀〈孟嘗君傳〉》指出:“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見,王安石所說的“士”,不是僅僅“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算“士”,而為自己或為某一個人謀利的人并不算“士”。這從他的《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看出。他說:“舉**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可見,王安石所謂“士”,是像他那樣能為國興利、膏澤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來,單純?yōu)?*的個人安危榮譽出謀劃策奔波效勞的人,如馮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戰(zhàn)國策》和《史記》記載的史實,便合乎邏輯地否定了孟嘗君善養(yǎng)士的說法。
總之,《讀〈孟嘗君傳〉》不愧為名家名作。其立論的精當(dāng),論據(jù)的典型,論證的精辟,“足以為后世法”,值得學(xué)習(xí)借鑒。 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個著名成語:雞鳴狗盜。
差評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詩文名作,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無瑕,所以對名文不要迷信。他的這篇《讀〈孟嘗君傳〉》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也不管怎么贊揚它“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問題的實質(zhì)是這篇翻案文章論證不穩(wěn),站不住腳。主要缺點在兩方面:翻案沒有事實根據(jù),推論又不合邏輯。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huān)、馮煖(xuān)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否則這個案是翻不掉的。這正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避開它而翻案,只好想當(dāng)然妄發(fā)議論:“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劉德斌對這種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議論不去批評反而贊揚作者不引《史記》記載“省去了許多筆墨”,抓住了“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
讀歷史書不為習(xí)俗之見所束縛,敢于以懷疑的眼光去探索問題,這種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這篇文章可取之處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據(jù)事實去翻案就大錯特錯了?茖W(xué)的態(tài)度要求實事求是,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不值得學(xué)習(xí)。
證論問題當(dāng)然離不開推論,但推論的大前提必須牢靠、穩(wěn)固才行!吧谬R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雞鳴狗盜之力這個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論據(jù)完全是主觀臆斷。劉德斌卻認為這個斷語“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對不合理的論斷為什么不可以辯一辯呢?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名作《讀〈孟嘗君傳〉》,言簡意深,歷代傳誦。對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zé)o訛》一文中提出批評。他說:“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他的理由是:“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 筆者不揣冒昧,斗膽來“翻上一翻”。
賞析二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tǒng)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jù):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干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后直接了當(dāng)?shù)伛g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qū)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zhuǎn)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dǎo)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zhuǎn)”。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jié),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zhuǎn),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tǒng)看法一筆掃到,雖轉(zhuǎn)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賞析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 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又說:“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蹲x〈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在王安石看來,士應(yīng)是大則“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足以為天下國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而不是皓首窮經(jīng),從政時“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名為讀后感,實則借題發(fā)揮,以表達自己對人才的看法。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2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譯
世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稱:稱頌,贊揚。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于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xué)識或有技藝的人。
歸:投奔,投靠。卒,終于,最終。
賴:依仗,依靠。
其:指門下士。
特:只,僅,不過。
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里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墒撬又梁汝P(guān)時,正值半夜,關(guān)門緊閉,按規(guī)定要雞鳴以后才能開關(guān)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于是他的食客中會學(xué)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jié)果群雞相應(yīng),終于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后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雄:長、首領(lǐng)。
耳:罷了。
擅:擁有。
宜:應(yīng)該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發(fā)語詞。
相關(guān)評論
好評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為一立,開門見山提出議論的中心問題,即孟嘗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嘗君特雞嗚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為一劈,陡然一轉(zhuǎn),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提出了作者對孟嘗君的評價,即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為一駁,駁“孟嘗君能得士”,駁孟嘗君“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緊扣主旨,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證明,孟嘗君是不能得士的!半u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為一斷,斷“士以故歸之”,斷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駁,一斷,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
王安石非常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fēng),反對過于雕鏤的文辭,主張“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給祖擇之書云:“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已。”《讀〈孟嘗君傳〉》這一篇論說文,謀篇布局嚴謹自然,遣詞造句也極其簡練,文簡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適用為本”的行文用詞原則。
孟嘗君自秦國逃歸齊國,《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較詳細生動的描述,是歷史上一個情節(jié)曲折令人愛讀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這篇文章中,沒有引用孟嘗君自秦逃歸齊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jié),而是抓住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從“雞鳴狗盜”成語著筆,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半u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讀來并不使人感到重復(fù)累贅,反覺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津津有味。可見王安石用詞的精妙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全文不滿百字,被歷代文論家評為“千秋絕調(diào)”,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
“雞鳴狗盜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筆者的意見一致,因而不再贅論。問題是“馮驩之類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馮驩(又作馮煖、馮諼)確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矯詔以債賜諸民”,為孟嘗君“市義”,使孟嘗君罷相回薛時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替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使孟嘗君重返相位,而且“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但也僅此而已。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在**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績呢?馮驩作為孟嘗君的主要謀士,在**安民方面給孟嘗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債賜諸民”在客觀上減輕了薛地人民的負擔(dān)外,還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呢?而且“市義”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是為了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至于三次彈唱“長鋏歸來乎?”更不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只是為了馮驩自己生活上的滿足。——正是根據(jù)馮驩的所作所為,王安石把“馮驩之類”逐出了“士”的范疇,而歸之于“雞鳴狗盜之徒”。在王安石看來,馮驩和“雞鳴狗盜之徒”是同類,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而已。當(dāng)孟嘗君滿足了馮驩“食魚”“乘車”的要求后,馮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嘗君客我!”——這不是一個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嗎?
《讀〈孟嘗君傳〉》指出:“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笨梢姡醢彩f的“士”,不是僅僅“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算“士”,而為自己或為某一個人謀利的人并不算“士”。這從他的《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看出。他說:“舉**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可見,王安石所謂“士”,是像他那樣能為國興利、膏澤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來,單純?yōu)?*的個人安危榮譽出謀劃策奔波效勞的人,如馮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戰(zhàn)國策》和《史記》記載的史實,便合乎邏輯地否定了孟嘗君善養(yǎng)士的說法。
總之,《讀〈孟嘗君傳〉》不愧為名家名作。其立論的精當(dāng),論據(jù)的典型,論證的精辟,“足以為后世法”,值得學(xué)習(xí)借鑒。 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個著名成語:雞鳴狗盜。
差評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詩文名作,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無瑕,所以對名文不要迷信。他的這篇《讀〈孟嘗君傳〉》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也不管怎么贊揚它“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問題的實質(zhì)是這篇翻案文章論證不穩(wěn),站不住腳。主要缺點在兩方面:翻案沒有事實根據(jù),推論又不合邏輯。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huān)、馮煖(xuān)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否則這個案是翻不掉的。這正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避開它而翻案,只好想當(dāng)然妄發(fā)議論:“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劉德斌對這種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議論不去批評反而贊揚作者不引《史記》記載“省去了許多筆墨”,抓住了“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
讀歷史書不為習(xí)俗之見所束縛,敢于以懷疑的眼光去探索問題,這種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這篇文章可取之處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據(jù)事實去翻案就大錯特錯了?茖W(xué)的態(tài)度要求實事求是,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不值得學(xué)習(xí)。
證論問題當(dāng)然離不開推論,但推論的大前提必須牢靠、穩(wěn)固才行!吧谬R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雞鳴狗盜之力這個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論據(jù)完全是主觀臆斷。劉德斌卻認為這個斷語“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對不合理的論斷為什么不可以辯一辯呢?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名作《讀〈孟嘗君傳〉》,言簡意深,歷代傳誦。對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zé)o訛》一文中提出批評。他說:“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彼睦碛墒牵骸懊蠂L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 筆者不揣冒昧,斗膽來“翻上一翻”。
賞析二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tǒng)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jù):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干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后直接了當(dāng)?shù)伛g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qū)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zhuǎn)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dǎo)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zhuǎn)”。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jié),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zhuǎn),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tǒng)看法一筆掃到,雖轉(zhuǎn)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賞析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 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庇终f:“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讀〈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在王安石看來,士應(yīng)是大則“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足以為天下國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而不是皓首窮經(jīng),從政時“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名為讀后感,實則借題發(fā)揮,以表達自己對人才的看法。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讀孟嘗君傳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
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值得說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边x自《臨川先生文集》!睹蠂L君傳》指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 以門客眾多而著稱。
、沧滟嚻淞σ悦撚诨⒈兀鹤洌K于,最終。其,指門下士;⒈,像虎豹一樣**的秦國!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記秦昭王曾欲聘孟嘗君為相,有人進讒,秦昭王又囚而要殺他。孟嘗君向昭王寵姬求救,寵姬提出要白狐裘為報。而孟嘗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獻給秦王。于是門客裝狗進入秦宮,盜得狐白裘獻給秦王寵姬,寵姬為孟嘗君說情,昭王**孟嘗君,繼而后悔,派兵追趕。孟嘗君逃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法規(guī)定雞鳴才能開關(guān),門客有能為雞鳴者,引動群雞皆鳴,孟嘗君才脫險逃出函谷關(guān),回歸齊國。
、程仉u鳴狗盜之雄耳: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特,只、僅僅。雄,長、首領(lǐng)。 耳,罷了。
、瓷谬R之強:擁有齊國的強大國力。擅,擁有。
、的厦娑魄兀耗厦娣Q王制服秦國。古代君臣相見,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對面朝見。制,制服。
⒍歸:投奔,語出:《史記:孟嘗君列傳》:“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焚嚕阂勒,依靠
、杆裕骸脑。
、够⒈合窕⒈粯
、禾兀褐徊贿^
⒒雄:首領(lǐng)
、甲悖鹤銐
⒔然:這樣
、疽耍簯(yīng)該
⒖南:向南
⒗制:制服
、辽校荷星
、路颍喊l(fā)語詞
、弥粒旱
、哪埽耗軌
賞析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庇终f:“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讀〈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閱讀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1)
——讀孟嘗君傳原文賞析及翻譯 (菁選3篇)
讀孟嘗君傳原文賞析及翻譯1
原文: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
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孟嘗君傳》指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2.稱:稱頌,贊揚。
3.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于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xué)識或有技藝的人。
5.歸:投奔,投靠。
6.卒,終于,最終。
7.賴:依仗,依靠。
8.其:指門下士。
9.特:只,僅,不過。
10.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里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墒撬又梁汝P(guān)時,正值半夜,關(guān)門緊閉,按規(guī)定要雞鳴以后才能開關(guān)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于是他的食客中會學(xué)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jié)果群雞相應(yīng),終于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后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11.雄:長、首領(lǐng)。
12.耳:罷了。
13.擅:擁有。
14.宜:應(yīng)該
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16.制:制服。
17.夫:發(fā)語詞。
賞析: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 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庇终f:“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蹲x〈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讀孟嘗君傳原文賞析及翻譯2
原文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
世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孟嘗君傳》指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稱:稱頌,贊揚。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于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xué)識或有技藝的人。
歸:投奔,投靠。
卒,終于,最終。
賴:依仗,依靠。
其:指門下士。
特:只,僅,不過。
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里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關(guān)時,正值半夜,關(guān)門緊閉,按規(guī)定要雞鳴以后才能開關(guān)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于是他的食客中會學(xué)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jié)果群雞相應(yīng),終于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后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雄:長、首領(lǐng)。
耳:罷了。
擅:擁有。
宜:應(yīng)該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發(fā)語詞。
相關(guān)評論
好評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為一立,開門見山提出議論的中心問題,即孟嘗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嘗君特雞嗚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為一劈,陡然一轉(zhuǎn),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提出了作者對孟嘗君的評價,即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安蝗,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為一駁,駁“孟嘗君能得士”,駁孟嘗君“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緊扣主旨,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證明,孟嘗君是不能得士的!半u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為一斷,斷“士以故歸之”,斷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駁,一斷,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
王安石非常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fēng),反對過于雕鏤的文辭,主張“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給祖擇之書云:“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已!薄蹲x〈孟嘗君傳〉》這一篇論說文,謀篇布局嚴謹自然,遣詞造句也極其簡練,文簡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適用為本”的行文用詞原則。
孟嘗君自秦國逃歸齊國,《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較詳細生動的描述,是歷史上一個情節(jié)曲折令人愛讀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這篇文章中,沒有引用孟嘗君自秦逃歸齊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jié),而是抓住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從“雞鳴狗盜”成語著筆,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半u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讀來并不使人感到重復(fù)累贅,反覺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津津有味。可見王安石用詞的精妙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全文不滿百字,被歷代文論家評為“千秋絕調(diào)”,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
“雞鳴狗盜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筆者的意見一致,因而不再贅論。問題是“馮驩之類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馮驩(又作馮煖、馮諼)確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矯詔以債賜諸民”,為孟嘗君“市義”,使孟嘗君罷相回薛時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替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使孟嘗君重返相位,而且“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但也僅此而已。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在**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績呢?馮驩作為孟嘗君的主要謀士,在**安民方面給孟嘗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債賜諸民”在客觀上減輕了薛地人民的負擔(dān)外,還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呢?而且“市義”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是為了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至于三次彈唱“長鋏歸來乎?”更不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只是為了馮驩自己生活上的滿足!歉鶕(jù)馮驩的所作所為,王安石把“馮驩之類”逐出了“士”的范疇,而歸之于“雞鳴狗盜之徒”。在王安石看來,馮驩和“雞鳴狗盜之徒”是同類,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而已。當(dāng)孟嘗君滿足了馮驩“食魚”“乘車”的要求后,馮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嘗君客我!”——這不是一個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嗎?
《讀〈孟嘗君傳〉》指出:“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笨梢,王安石所說的“士”,不是僅僅“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算“士”,而為自己或為某一個人謀利的人并不算“士”。這從他的《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看出。他說:“舉**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梢,王安石所謂“士”,是像他那樣能為國興利、膏澤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來,單純?yōu)?*的個人安危榮譽出謀劃策奔波效勞的人,如馮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戰(zhàn)國策》和《史記》記載的史實,便合乎邏輯地否定了孟嘗君善養(yǎng)士的說法。
總之,《讀〈孟嘗君傳〉》不愧為名家名作。其立論的精當(dāng),論據(jù)的典型,論證的精辟,“足以為后世法”,值得學(xué)習(xí)借鑒。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個著名成語:雞鳴狗盜。
差評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詩文名作,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無瑕,所以對名文不要迷信。他的這篇《讀〈孟嘗君傳〉》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也不管怎么贊揚它“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問題的實質(zhì)是這篇翻案文章論證不穩(wěn),站不住腳。主要缺點在兩方面:翻案沒有事實根據(jù),推論又不合邏輯。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huān)、馮煖(xuān)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否則這個案是翻不掉的。這正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避開它而翻案,只好想當(dāng)然妄發(fā)議論:“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劉德斌對這種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議論不去批評反而贊揚作者不引《史記》記載“省去了許多筆墨”,抓住了“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
讀歷史書不為習(xí)俗之見所束縛,敢于以懷疑的眼光去探索問題,這種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這篇文章可取之處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據(jù)事實去翻案就大錯特錯了?茖W(xué)的態(tài)度要求實事求是,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不值得學(xué)習(xí)。
證論問題當(dāng)然離不開推論,但推論的大前提必須牢靠、穩(wěn)固才行!吧谬R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雞鳴狗盜之力這個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論據(jù)完全是主觀臆斷。劉德斌卻認為這個斷語“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對不合理的論斷為什么不可以辯一辯呢?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名作《讀〈孟嘗君傳〉》,言簡意深,歷代傳誦。對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zé)o訛》一文中提出批評。他說:“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他的理由是:“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惫P者不揣冒昧,斗膽來“翻上一翻”。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tǒng)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jù):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干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后直接了當(dāng)?shù)伛g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qū)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zhuǎn)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dǎo)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zhuǎn)”。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jié),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zhuǎn),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tǒng)看法一筆掃到,雖轉(zhuǎn)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賞析二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庇终f:“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蹲x〈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在王安石看來,士應(yīng)是大則“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足以為天下國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而不是皓首窮經(jīng),從政時“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名為讀后感,實則借題發(fā)揮,以表達自己對人才的看法。
讀孟嘗君傳原文賞析及翻譯3
原文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
世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哪里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注釋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孟嘗君傳》指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稱:稱頌,贊揚。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于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xué)識或有技藝的人。
歸:投奔,投靠。
卒,終于,最終。
賴:依仗,依靠。
其:指門下士。
特:只,僅,不過。
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里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墒撬又梁汝P(guān)時,正值半夜,關(guān)門緊閉,按規(guī)定要雞鳴以后才能開關(guān)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于是他的食客中會學(xué)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jié)果群雞相應(yīng),終于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后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雄:長、首領(lǐng)。
耳:罷了。
擅:擁有。
宜:應(yīng)該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發(fā)語詞。
相關(guān)評論
好評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為一立,開門見山提出議論的中心問題,即孟嘗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嘗君特雞嗚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為一劈,陡然一轉(zhuǎn),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提出了作者對孟嘗君的評價,即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安蝗唬谬R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為一駁,駁“孟嘗君能得士”,駁孟嘗君“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緊扣主旨,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證明,孟嘗君是不能得士的!半u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為一斷,斷“士以故歸之”,斷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駁,一斷,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
王安石非常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fēng),反對過于雕鏤的文辭,主張“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給祖擇之書云:“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已。”《讀〈孟嘗君傳〉》這一篇論說文,謀篇布局嚴謹自然,遣詞造句也極其簡練,文簡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適用為本”的行文用詞原則。
孟嘗君自秦國逃歸齊國,《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較詳細生動的描述,是歷史上一個情節(jié)曲折令人愛讀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這篇文章中,沒有引用孟嘗君自秦逃歸齊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jié),而是抓住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從“雞鳴狗盜”成語著筆,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半u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讀來并不使人感到重復(fù)累贅,反覺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津津有味?梢娡醢彩迷~的精妙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全文不滿百字,被歷代文論家評為“千秋絕調(diào)”,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
“雞鳴狗盜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筆者的意見一致,因而不再贅論。問題是“馮驩之類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馮驩(又作馮煖、馮諼)確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矯詔以債賜諸民”,為孟嘗君“市義”,使孟嘗君罷相回薛時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替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使孟嘗君重返相位,而且“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但也僅此而已。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在**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績呢?馮驩作為孟嘗君的主要謀士,在**安民方面給孟嘗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債賜諸民”在客觀上減輕了薛地人民的負擔(dān)外,還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呢?而且“市義”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是為了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至于三次彈唱“長鋏歸來乎?”更不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只是為了馮驩自己生活上的滿足!歉鶕(jù)馮驩的所作所為,王安石把“馮驩之類”逐出了“士”的范疇,而歸之于“雞鳴狗盜之徒”。在王安石看來,馮驩和“雞鳴狗盜之徒”是同類,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而已。當(dāng)孟嘗君滿足了馮驩“食魚”“乘車”的要求后,馮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嘗君客我!”——這不是一個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嗎?
《讀〈孟嘗君傳〉》指出:“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笨梢,王安石所說的“士”,不是僅僅“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算“士”,而為自己或為某一個人謀利的人并不算“士”。這從他的《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看出。他說:“舉**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可見,王安石所謂“士”,是像他那樣能為國興利、膏澤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來,單純?yōu)?*的個人安危榮譽出謀劃策奔波效勞的人,如馮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戰(zhàn)國策》和《史記》記載的史實,便合乎邏輯地否定了孟嘗君善養(yǎng)士的說法。
總之,《讀〈孟嘗君傳〉》不愧為名家名作。其立論的精當(dāng),論據(jù)的典型,論證的精辟,“足以為后世法”,值得學(xué)習(xí)借鑒。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個著名成語:雞鳴狗盜。
差評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詩文名作,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無瑕,所以對名文不要迷信。他的這篇《讀〈孟嘗君傳〉》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也不管怎么贊揚它“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強勁峭拔,極有氣勢”,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問題的實質(zhì)是這篇翻案文章論證不穩(wěn),站不住腳。主要缺點在兩方面:翻案沒有事實根據(jù),推論又不合邏輯。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huān)、馮煖(xuān)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否則這個案是翻不掉的。這正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避開它而翻案,只好想當(dāng)然妄發(fā)議論:“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劉德斌對這種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議論不去批評反而贊揚作者不引《史記》記載“省去了許多筆墨”,抓住了“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
讀歷史書不為習(xí)俗之見所束縛,敢于以懷疑的眼光去探索問題,這種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這篇文章可取之處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據(jù)事實去翻案就大錯特錯了?茖W(xué)的態(tài)度要求實事求是,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不值得學(xué)習(xí)。
證論問題當(dāng)然離不開推論,但推論的大前提必須牢靠、穩(wěn)固才行。“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雞鳴狗盜之力這個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論據(jù)完全是主觀臆斷。劉德斌卻認為這個斷語“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對不合理的論斷為什么不可以辯一辯呢?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名作《讀〈孟嘗君傳〉》,言簡意深,歷代傳誦。對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zé)o訛》一文中提出批評。他說:“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點科學(xué)精神也沒有!彼睦碛墒牵骸懊蠂L君門下食客數(shù)千,什么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士,如馮驩之類的人物,這在《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上都有詳細記載。如果要翻案就必須拿出新的材料來駁倒以上兩部書的記載!惫P者不揣冒昧,斗膽來“翻上一翻”。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tǒng)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jù):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干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后直接了當(dāng)?shù)伛g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qū)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zhuǎn)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dǎo)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zhuǎn)”。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jié),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zhuǎn),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tǒng)看法一筆掃到,雖轉(zhuǎn)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賞析二
《讀〈孟嘗君傳〉》為*最早的(第一篇)駁論文(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這是一篇讀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卻以強勁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雄健有力的筆調(diào),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轉(zhuǎn)折有力,首尾無百余字,嚴勁緊束,而宛轉(zhuǎn)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唐宋文舉要》引樓迂齋語);
2、語語轉(zhuǎn),筆筆轉(zhuǎn),千秋絕調(diào)。(同上,引沈德潛語);
3、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zhuǎn)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語);
4、王安石的論說文《讀〈孟嘗君傳〉》,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它議論脫俗,結(jié)構(gòu)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十分強調(diào)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會進步。他曾說:“治教**,圣人之所謂文也。”又說:“且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
《讀〈孟嘗君傳〉》這篇論說文,就是為“有補于世”而作的。很明顯,抨擊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自然就會使讀者認識到,不能像孟嘗君那樣,徒有“好養(yǎng)士”的虛名,而沒有濟世興邦的`才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為振興國家作出具體貢獻!蹲x〈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以能成為“千秋絕調(diào)”,為歷代文學(xué)愛好者傳誦、欣賞,就是因為它文極短而氣極長,就是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王安石有務(wù)出新意、發(fā)人深思的脫俗看法。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公子,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他與當(dāng)時趙國的*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都以“好養(yǎng)士”出名,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當(dāng)時有食客數(shù)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jīng)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tǒng)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shù)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蹲x〈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并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在王安石看來,士應(yīng)是大則“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足以為天下國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而不是皓首窮經(jīng),從政時“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名為讀后感,實則借題發(fā)揮,以表達自己對人才的看法。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2)
——張衡傳原文翻譯及賞析
張衡傳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張衡字*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張衡字*子,南陽西鄂(è)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fù)還。
陽嘉**,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xué)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quán)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海怨材恐,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xué),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xué)學(xué)習(xí),于是通曉五經(jīng),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時舉止從容,態(tài)度*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yīng)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guī)勸。(這篇賦,他)精心構(gòu)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shù)數(shù)方面的學(xué)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xué)(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xué)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h)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dāng)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dān)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后,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
順帝陽嘉**,張衡又制造了候風(fēng)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nèi)部**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fā)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guān)發(fā)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fā)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fā)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guān)發(fā)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fā)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guān)發(fā)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xué)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yīng)驗。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zé)成史官根據(jù)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當(dāng)時**昏暗,****向下轉(zhuǎn)移,張衡于是給****陳述這些事。后來被升為侍中,**讓他進皇宮,在**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曾經(jīng)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鹿俸ε聫埡庹f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于是沒對**說實話。但那些宦*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于是一起**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于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h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diào)離京城,擔(dān)任河間王的相。當(dāng)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之后治理嚴厲,整飭法令**,暗中探得奸*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職三年,給朝廷**,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釋
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書局版)。范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淅川東)人,歷史學(xué)家。
南洋西鄂:南陽郡的西鄂縣,在今河南南陽。
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游于三輔:在三輔一帶游學(xué)。游,游歷,游學(xué),指考察學(xué)習(xí)。
京師:指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xué)府,西漢武帝開始設(shè)立。
遂:于是。
通:通曉,全面透徹地理解。
貫:貫通,與“通,為近義詞。
五經(jīng):漢武帝時將《詩》《書》《禮》《易》《春秋》定名為“五經(jīng)”。
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學(xué)問和技藝。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驕尚之情:驕傲自大的情緒。尚:矜夸自大。
從容:從容穩(wěn)重,不急躁。
淡靜:恬淡寧靜,不追慕**。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永元:東漢和帝劉肇的**(公**-年)。
連辟公府不就:連,屢次。辟,(被)召請(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不就:不去就職。以上幾句的主語“衡”,承前省略。
時天下承*日久:時,當(dāng)時。承*,太*,指國家持續(xù)地太**定。日久,時間長。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貴族。
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
逾侈:過度奢侈。
乃:于是,就。
擬:模仿。
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
《兩都》:指《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
《二京賦》:指《**賦》《東京賦》。
因:介詞,通過。后省賓語“之”。
以:連詞。
諷諫:用委婉的語言進行規(guī)勸而不直言其事。
精思傅會:精心創(chuàng)作的意思。
乃:才。
鄧騭(zhi):東漢和帝鄧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安帝管理政事。
奇其才: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奇,認為……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累召:多次召請。
應(yīng):接受。
機巧:設(shè)計制造機械的技藝。巧,技巧技藝。
致思:極力鉆研。致,極,盡。
陰陽:指日月運行規(guī)律。
歷算:指推算年月日和節(jié)氣。
于:對于。于……:介賓短語后置,譯時提前作狀語。
雅聞:常聽說。雅,副詞,素來,常。
術(shù)學(xué):關(guān)于術(shù)數(shù)方面的學(xué)問,指天文歷算等。
公車:漢代官署名稱,設(shè)公車令。
特征:對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為的與*常的鄉(xiāng)舉里選相區(qū)別,故稱特征。
拜:任命,授給官職。
郎中:官名。
再遷:再,兩次。遷,調(diào)動官職。
太史令:東漢時掌管天文歷數(shù)的官,與西漢以前掌管天象歷法兼有修史之責(zé)的太史令職責(zé)不完全相同。
遂乃:于是就。
研核:研究考驗。
陰陽:哲學(xué)名詞,指兩種對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這里指天象歷算。
妙盡:精妙地研究透了。
璇璣:玉飾的測天儀器。
正:道理。
渾天儀:一種用來表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的天球儀。
《靈憲》:一部歷法書。
《算罔》:一部算術(shù)書。
詳明:詳悉明確。
再轉(zhuǎn):兩次調(diào)動官職。第一次由太史令調(diào)任公車司馬令,第二次由公車司馬令又調(diào)任太史令。
復(fù):又。
當(dāng)世:指權(quán)臣大官。
輒:常常,總是。
積年:多年。
徙:指調(diào)動官職。
自去史職,五載復(fù)還:自;自從,表時間。
陽嘉:東漢順帝劉保的**(公元--)。
候風(fēng)地動儀:測驗地震的儀器。據(jù)竺可楨考證,這是兩種儀器,一是測驗風(fēng)向的候風(fēng)儀,一是測驗地震的地動儀。
以:用。
員徑八尺:員徑:圓的直徑。員,通“圓”。
合蓋隆起: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凸起。隆,高。
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飾:裝飾。“飾”后省賓語“之”,“之”代候風(fēng)地動儀。
以:用。據(jù)有人研究,候風(fēng)地動儀外部八方書寫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腳部裝飾山形,東南西北分別繪畫**四方的龍朱雀虎玄武(龜蛇)。
都柱:大銅柱。都,大!岸贾本褪堑貏觾x中心的震擺,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個方向發(fā)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邊。傍,同“旁”,旁邊。
施關(guān)發(fā)機:設(shè)置關(guān)鍵(用來)拔動機件,意思是每組杠桿都裝上關(guān)鍵,關(guān)鍵可以撥動機件(指下句所說的“龍”)。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龍,指龍形的機件。首,頭。
下有**(chánchú),張口承之:下,指龍首下面。蟾
牙機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尊中:酒樽形的儀器里面。
覆蓋周密無際:指儀器蓋子與樽形儀器相接處沒有縫隙。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地動,地震。則,就。振,振動。機發(fā)吐丸,而**銜之。
機發(fā):機件撥動。
而:順承連詞,不必譯出。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激揚,這里指聲音響亮。伺者,守候觀察候風(fēng)地動儀的人。
發(fā)機:撥動了機件。
七首:指其余七龍之首。龍首,互文,都指龍首。
驗之以事,即以事驗之:驗,檢驗,驗證。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在,可譯為“在……中”。
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xué)者咸怪其無征:嘗,曾經(jīng),曾有一次。而,可是。
驛:驛使,古時驛站上傳遞文書的人。
至:指來到京師。
果:果然。
隴西:漢朝郡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隴西縣一帶!半]西”前省介詞“于”(在)。
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風(fēng)地動儀。妙,巧妙,神奇。
乃:便。
地動:地震。
所從方起:從哪個方位發(fā)生。
時:當(dāng)時。損:**。因:于是。
遷:升遷。
帷幄: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shè)帷幄,故稱。
諷議:諷諫議論;婉轉(zhuǎn)地發(fā)表議論。
左右:身邊。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嘗,曾經(jīng)。疾,憎恨;惡,指壞人壞事。
目之:給他遞眼色。目:名詞活用為動詞。
詭對:不用實話對答。
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讒:毀謗。
圖身之事:圖謀自身安全的事。
吉兇倚伏:禍福相因。出《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幽微難明:幽深微妙,難以看清。
宣寄情志: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永和:也是東漢順帝的**(公元-)。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時,當(dāng)時。國王,即河間王劉政。典憲,**法令。
豪右:豪族大戶,指權(quán)勢盛大的家族。
不軌:指行動越出常軌的事,即違反法紀的事。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初到任。治威嚴,樹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頓法紀**。
陰知奸*名姓,一時收禽:陰知,暗中察知。
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肅然,這里是敬畏恭順不敢為非做歹的意思。
視事三年,**乞骸(hái)骨:視事,這里指**到職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
尚書,官名,不同朝代的尚書職權(quán)不一樣,東漢時是在宮廷中協(xié)助**處理政務(wù)的官。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賞析: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xué)家、科學(xué)家、***的才干與成就。范曄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guān)于史傳文寫作的傳統(tǒng),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慮及全又不流于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確要費一番匠心。
敘學(xué)習(xí),顯示其成就的基礎(chǔ)。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贊他說:“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shù)術(shù)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睆埡舛嗖哦嗨,德高品潔,是和他的學(xué)習(xí)、實踐分不開的。范曄寫他的學(xué)習(xí),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張衡系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而游學(xué)到“三輔”之地,并進入京城洛陽太學(xué)參觀、學(xué)習(xí)。當(dāng)時學(xué)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學(xué)”,完全是一套陳腐的死學(xué)問,張衡涉足社會,不惜遠游,目標遠大,直入太學(xué),這就使他達到“通五經(jīng),貫六藝”的地步。把五經(jīng)、六藝都融會貫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僅讀書本而且看實際,不只鉆典籍而且研技藝,不單捧冊頁而且知世情。張衡貫古通今,知書識世,明道諳理,可是“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謙虛謹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條件,也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xué)習(xí)的各個方面:內(nèi)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dāng)?shù)媚苁蘸S谏祝s龍成寸。作者先敘張衡的學(xué)習(xí),為下文敘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chǔ)。
敘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jié)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xué)技術(shù),不遺余力。有的人把學(xué)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征召。作者連用“連辟”“累召”“不行”“不就”“不應(yīng)”等詞語,強調(diào)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后來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xué)方面的業(yè)務(wù)性職務(wù)!昂獠荒疆(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quán)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張衡沒有官欲,但并非沒有官才。他有著敏銳的**眼光,清醒的**頭腦,高明的**手腕。他看到“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擬班固的《兩都賦》,而寫了《二京賦》。在《**賦》和《東京賦》中,極力鋪寫了二京的所有宮室、動植物、游俠辯論之士、角牴大儺之戲,諷諫當(dāng)朝的窮奢極侈。這是婉轉(zhuǎn)的諷喻。有時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諷議左右”,向**直言進諫,**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也就大力剪鋤奸徒丑類。他出為河間王劉政的相時,看到劉政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他一到任就能“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名姓,一時收禽”,收到“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的效果,可見張衡不僅具有如何做官的認識、理論,而且有著實際施行的本領(lǐng)。
張衡上究天文,下窮地理,精于歷算,擅于機械,自然也洞察當(dāng)時社會世情。官場之中,有日天地黑,無風(fēng)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潔身避禍,后來不得不入官場,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昂饽嗽帉Χ觥,避其鋒芒,巧為應(yīng)對。即令這樣,那幫閹豎還“共讒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種**漩渦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確實是“吉兇倚伏,幽微難明”,而要“常思圖身之事”。當(dāng)他狠狠打擊了河間王的惡**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極明智的決策:“**乞骸骨”,請求退休還鄉(xiāng)了。從他的《四愁詩》《思玄賦》《歸田賦》中,都看出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吏、有為的學(xué)者,在當(dāng)時內(nèi)心的苦悶,無力除惡,無法避禍,只有獨善其身了。
敘術(shù)業(yè),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shù)學(xué)、地理、氣象、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xué)、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曄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fēng)地動儀。候風(fēng)地動儀是張衡首創(chuàng),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zhì)地、尺寸、規(guī)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jié)構(gòu)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膀炛允,合契若神”著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白詴渌洠粗幸病,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chuàng)。更用京師學(xué)者最初“咸怪其無征”,后來“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jié),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敘其一生;以“善”為綱,統(tǒng)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跡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范曄之所以能“驅(qū)萬途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文心雕龍·附會》),就在于抓住了總綱領(lǐng),并內(nèi)蘊著相互關(guān)系。張衡正由于潛心于學(xué)才達到“通五經(jīng),貫六藝”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機巧”的知識與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當(dāng)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謀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職“積年不徙”,得“約己博學(xué),無堅不鉆”,有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他的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以利于科學(xué)研究。當(dāng)不得不被推上**舞臺時,還始終保持著明智的頭腦。作者將張衡于自然科學(xué)、文學(xué)、**活動方面的表現(xiàn)**了起來,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張衡多方面事跡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寫“善屬文”,就以寫《二京賦》為主,略涉《思玄賦》,其他甚至不提及;寫“善機巧”,以詳寫候風(fēng)地動儀為主,其他科技成果則為輔;寫“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為主,請求辭職、上調(diào)擢升則為次。在文學(xué)、科學(xué)、政事三方面,都體現(xiàn)了他“從容淡靜”的個性,又突出了“善機巧”的特點,使張衡這么個偉大的形象輝耀于讀者面前。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3)
——梓人傳原文、翻譯及賞析
梓人傳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梓人傳
柳宗元〔唐代〕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愿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guī)矩、繩墨,家不居礱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祿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庇嗌跣χ,謂其**而貪祿嗜貨者。
其后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群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zhí)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zhí)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于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gòu)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于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zhí)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后知其術(shù)之工大矣。
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為天下者,本于人。其執(zhí)役者為徒隸,為鄉(xiāng)師、里胥;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而為六職,判而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zhí)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guī)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yè)。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jù)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于堵而績于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jīng),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后相道得而萬國理矣。
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逼浒賵(zhí)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zhí)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公,以簿書為尊,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于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guī)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fā)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guī)矩誠設(shè),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shù),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舍也,喪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謂梓人之道類于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者,今謂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譯文
裴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人敲他的門,希望租間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來代替房租。他所執(zhí)掌的是些度量長短,規(guī)劃方圓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儲備磨礪和砍削的器具。問他有什么所耐,他酬:“我善于計算,測量木材。觀看房屋的式樣和,高深,圓方,短長的適合不適合;我指揮驅(qū)使,而由眾工人去干。離砍我,大家就不所建成一棟房子。所以被官府供養(yǎng),我得到的奉祿比別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報酬的一大半!焙髞碛幸惶,我進砍他的住屋。他的床缺砍腿卻不修理,酬:“將要請別的工人來修理!蔽液軔u笑他,酬他是沒有才所卻貪圖俸祿,喜愛錢財?shù)娜恕?/p>
后來,京兆伊將要修飾官衙的房屋,我到過那里。在那里蓄積砍大量木材,招集砍許多工人。有的拿著斧斤,有的拿著刀鋸,都圍成一圈站著,面朝著那位木人。木人左手拿著長尺,右手拿著木杖,站在中間。他衡量房屋的承擔(dān)情況,察看木料的性所酌情選用。揮動他的木杖酬:“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邊去砍;回頭指著木材酬:“用鋸子鋸!”那拿鋸的就跑到左邊去鋸。不一會,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著他的臉色,等待他的發(fā)話,沒有一個敢自做主張的。那些不所勝任的人,被他憤怒地斥某砍,也不敢有一點怨恨。他在墻上繪砍官署房子的圖樣,剛滿一尺大小的圖樣卻細致詳盡地畫出砍它的建筑構(gòu)造。按照圖上微小的尺寸計算,建造起的高樓大廈,沒有一點誤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棟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來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人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圍繞著一看,感到非常驚訝,然后我才知道他技術(shù)的精湛和偉大!
接著我就感嘆地酬:他大概是放棄砍他的手藝,專門使用他的思想智慧,所知道全局要領(lǐng)的人吧?我聽酬“勞心的人役使別人,勞力的人被別人役使”;他大概是勞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藝的人出力勞動,有才智的人出謀劃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這滿可以作為輔佐天子,作天下**的人所效法學(xué)習(xí)的呀!事情沒有比這再相近似的砍。那輔佐天子,作天下**的人,推薦人材,委任職責(zé),發(fā)出命令,指派任務(wù),整頓綱紀,進行增減,**法治。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圓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繪制出圖樣似的。選擇天下的官吏,使他們適合自己的職務(wù);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yè)。看砍國都就砍解砍郊外,看砍郊外就砍解砍諸侯國,看砍諸侯國就砍解砍整個天下。那些遠近大小的國事,可以根據(jù)手中的圖本來研究,砍解。這就好像梓人在墻上繪畫官署房子的圖樣而完成工程一樣。把有才所的人提拔上來,并充分發(fā)揮他的本領(lǐng),使他不必對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沒有才所的人辭某,讓他休息,他也不敢惱恨。不夸耀自己的才所,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不干涉眾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討論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這就象梓人善于運用眾工人而不自夸手藝一樣。這樣以后,做**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諸侯國才得到砍治理。
做**的方法真正掌握好砍,全國各地真正治理好砍,天下的人就會抬頭仰望著酬:“這是我們**的功勞!”后人也會根據(jù)史*載的時事跡:“這是那個**的才所啊!”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領(lǐng)的人卻與此相反。他們以謹小慎微,忙忙碌碌為大事,以抄寫官署中的文書,薄冊為重責(zé),夸耀自己的才所,自尊自大,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干涉眾官的工作,侵奪部下官吏應(yīng)做的事拿來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卻丟掉砍那些重大的,長遠的事情。這是所酬的不懂得做**的道理的人。這就象梓人不懂得繩墨可正曲直,規(guī)矩可畫方圓,尋引可量短長,暫且奪取工人們的斧子刀鋸來幫助他們發(fā)揮技藝,卻又不所完成他們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敗,使用砍他們卻沒有成功一樣。這不也是錯誤的嗎?
有人酬:“如果房子的主人,依憑他的知識,而干涉木人師傅的規(guī)劃,不采用師傅世代相傳的悠久經(jīng)驗,導(dǎo)致房子垮砍,難道是木人師傅的過錯嗎?哪是因為主人不信任木工師傅的才造成的呀!”
我酬:“不是這樣!因為繩子、墨汁、圓規(guī)和尺的測量都很明確,高的地方不所隨意變低,狹小的不所隨意擴大。如果按照我的計畫,房子就很堅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設(shè)計圖,房子就會傾倒。如果主人甘于房舍不堅而易坍塌,木人師傅只好帶著自己的技術(shù)和智慧,欣然離去。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妥協(xié),才是真正的好木人師傅呀!反之,如果貪圖錢財,容忍主人的干涉,不愿意離去,不堅持房子的建筑原則,有一天,棟住或橫梁歪砍,房子傾倒砍,木人師傅就推卸酬:‘這不是我的過錯呀!’可以這樣嗎?可以這樣嗎?”
我認為:因為木人師傅之道與**之道很類似,所以特別寫下來,然后收藏起來。在古代,木人師傅又稱呼為:“審曲面勢”的人,在今天,則被稱為:“**建筑之人”。我所遇到的這位木人師傅姓楊,隱去砍他的名字。
注釋
梓人:木工。此指建筑設(shè)計者。傳:文體名。裴封叔之第:裴封叔的住宅。裴封叔,名墐,柳宗元的姊夫,聞喜(今屬山西)人,曾為長安縣令。光德里:舊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南郊?睿和ā斑怠薄蛳队睿褐赋鰟诹σ缘址孔。隙宇:空閑的房子。職:掌管。尋引: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十丈為“引”,此指測量工具。規(guī)矩:木工工具,校正圓形的叫“規(guī)”,校正方形的叫“矩”。繩墨:木工畫直線的工具。居:積。礱斫(lóng zhuó):磨和砍削,還有琢磨、切磋的意思。度(duó):量長短。食于官府:受官府雇用。直:通“值”,報酬。闕:通“缺”。理:修理。貨:錢物。京兆尹:官名,京兆府(治所在今陜西西安)的長官。委:堆積。棟宇之任:房屋的規(guī)模。舉:承擔(dān)。俟(sì):等待。慍(yùn):怨恨。畫宮于堵:把房屋的設(shè)計圖畫在墻壁上。進某:等于酬“入”。工大:技藝之作用甚大。體要:主體和綱要。指關(guān)鍵。相天下:治理天下。徒隸:社會底層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的人。鄉(xiāng)師、里胥:泛指小官吏。鄉(xiāng)師:一鄉(xiāng)之長。里胥:一里之長。下士:西周時期**階級中的最低等級。其上有中士、上士、大夫、卿、公等各級官僚,借以指**階級中的各階級官吏。離:粗分。六職:指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nóng)夫、婦功六種職別。判:細分。。浩冉。四海:指國家的四境。方伯:一方諸侯中的**。連率:即“連帥”,統(tǒng)轄十國的諸侯。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邑(yì):縣。宰:指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佐政:指郡、縣等的副長官,胥(xū)吏:辦理文書的小吏。嗇(sè)夫:佐助縣令管理賦稅、訴訟等事務(wù)的鄉(xiāng)官。版尹:主管戶籍的官吏。版:即戶籍。舉而加焉:選拔各種官吏,賦予他們各種職務(wù)。焉:代詞,指各級官吏。條其綱紀:整理綱紀使其有條理。盈縮:增減。居:安置。都:都城。野:曠野,指鄉(xiāng)村。國:諸侯王的封地。邇:近?冇诔桑褐阜课菰O(shè)計圖經(jīng)實施而業(yè)績完成。由:用。炫(xuàn):賣弄才所。不親小勞:不親自去做小事。大經(jīng):根本的原則、法則。伐:自夸。相道:當(dāng)**的方法。萬國:萬方,指整個國家。理:治。伊:伊尹,商初的功臣,曾佐商滅夏。傅:傅酬(yuè),商王武丁大臣。周:周公,周武王之弟,佐武王滅商,后輔佐成王。召(shào):召公,姓姫,名奭(shì),曾佐武王滅商,后與周公一起輔佐成王。恪(kè)勤:謹勤懇。簿書:文書。泛指具體事務(wù)。聽(yín)聽:通“龂龂”,爭辯的樣子。備:完備,完成。慮:思考,謀劃。世守:指固有的經(jīng)驗法則。道謀是用:聽信過路不負責(zé)任的議論。指造屋的主人,不信任梓人的方案而同過路的人商量,結(jié)果屋子終于造不成。任之:是否信任梓人。誠陳:確實已完備。圮(pǐ):倒塌。悠爾:遠的樣子。爾:形容詞詞尾,無義。屈:受壓而彎曲。橈(náo):彎曲變形。審曲面勢:視材料的曲直形狀。都料人:總管材料和施工的人人。
鑒賞
《梓人傳》是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柳宗元的作品,本文選自《柳河?xùn)|集》。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講述了有木匠來敲翡封叔家宅的門,希望租間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來代替房租的故事。
本文作者通過一個梓人“善度材”,“善用眾工”的故事,生動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闡明了當(dāng)**治理國家的道理!皳裉煜轮,使稱其職”;梓人的“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與**的“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異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來說明人們的社會分工不同,各司其職;有現(xiàn)實積極意念。
好的管理者應(yīng)該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細致掌握全局要領(lǐng)、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信任**,且不干涉**人員的工作。
謹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為要,干涉**的工作,侵奪**應(yīng)做的事拿來自己做,并夸耀自己,沒有全局觀,丟掉了那些重大的,長遠的事情。這是不懂得管理道理的人干的事情,是不會收到好的管理效果的。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xué)家、儒學(xué)家乃至成就卓著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因為他是河?xùn)|人,人稱柳河?xùn)|,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物,并稱“韓柳”。在*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4)
——《贈別》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贈別》原文及翻譯賞析1
贈別二首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翻譯/譯文
譯文
姿態(tài)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注釋
、沛虫逞U裊: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齡。
、贫罐ⅲ簱(jù)《本草》載,豆蔻花生于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恰按猴L(fēng)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里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取岸嗲椤币痪洌阂庵^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賞析/鑒賞
第一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dāng)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zhuǎn)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岸罐ⅰ碑a(chǎn)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yōu)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fēng)顫裊者,當(dāng)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yīng)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里,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fā)揮盡致。
當(dāng)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jié)識的一位揚州的**。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jīng)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按猴L(fēng)”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里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爸楹煛笔歉铇欠繖稍O(shè)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這里“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jié)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并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詩話》云:“書生作文,務(wù)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倍拍链颂幍男揶o就是“尊題格”。但由于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里“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贊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fēng)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第二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際的江淹曾經(jīng)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xiàn),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岸嗲閰s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拔ㄓX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dāng)然是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跋灎T”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疤嫒舜箿I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暗教烀鳌庇贮c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fēng)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xiàn)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jié),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jié),好歌舞,風(fēng)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jié)度使掌*升任監(jiān)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jié)識的.**分別之作。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5)
——小星原文翻譯及賞析
小星原文翻譯及賞析1
小星
佚名〔先秦〕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譯文及注釋
譯文微光閃爍小星星,三三五五在東方。天還未亮就出行,從早到晚都為公。實為命運不相同!小小星辰光幽幽,原來那是參和昴。天還未亮就出行,拋撇香衾與暖裯。實在命運不如人!
注釋嘒(huì慧):微光閃爍。三五:一說參三星,昴五星,指參昴。一說舉天上星的數(shù)。肅肅:疾行的樣子。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征:行。夙(sù素):早。寔:同“實”。是,此;蛑^即“是”。維:是也。參(shēn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昴(mǎo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抱:古“拋”字。衾(qīn欽):被子。裯(chóu綢):被單。猶:若,如,同。
鑒賞
《國風(fēng)·召南·小星》是西周現(xiàn)實**詩集《詩經(jīng)》里的一首。為先秦時代的民歌,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下的役夫之悲。全詩二章,每章五句,每章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復(fù)敘事,所謂情景交融說的就是這個。
第一章之前兩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東!币﹄H恒所謂:“山川原隰之間,仰頭見星,東西歷歷可指,所謂戴星而行也!
征人奔走,為趕行程,**上道。忽見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東者,東字與公、同趁韻,不必定指東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維參與昴。”征人睡夢才醒,故初見晨星,不知何名。繼而察以時日,然后知其為參星與柳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東,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說小星,又說乃參乃柳,這就是詩分章次的道理。詩雖寫景,而情亦隱見其中。
詩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夙夜”舊釋“早夜”,“日未出,夜未盡,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兩字*列,而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結(jié)構(gòu)。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見其不暇啟處,忙于王事!侗鄙健吩娫疲骸盎蜓嘌嗑酉,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可見同為“王臣”,同為“職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改第一章的“夙夜在公”為“抱衾與裯”。又改“同”為“猶”。改“同”為“猶”者換字葉韻。改言“抱衾與裯”者,則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上道,棄室家之好,“拋衾與裯”也。“夙夜在公”是“拋衾與裯”之因,“拋衾與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極細,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較之“息偃在床”者,是“寔命不猶”。寫役夫之悲,真是詞情并茂。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6)
——晨風(fēng)原文、翻譯及賞析
晨風(fēng)原文、翻譯及賞析1
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櫟,隰有六。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棣,隰有樹p。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注釋 (1)(yù):鳥疾飛的樣子。晨風(fēng):鳥名,即r(zhān
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櫟,隰有六。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棣,隰有樹p。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注釋
(1)(yù):鳥疾飛的樣子。晨風(fēng):鳥名,即r(zhān)鳥,屬于鷂鷹一類的猛禽。
(2)郁:郁郁蔥蔥,形容茂密。
(3)欽欽:朱熹《集傳》:“憂而不忘之貌!
(4)苞:叢生的樣子。櫟(lì):樹名。
(5)隰(xí):低洼濕地。六駁(bó):木名,梓榆之屬,因其樹皮青白如駁而得名。駁即“駁”字。
(6)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實色紅,如梨。
(7)樹:形容p樹直立的樣子。p(suí):山梨。
原文翻譯
r鳥如箭疾飛行,飛入北邊茂密林。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情難*。怎么辦呵怎么辦?你竟把我忘干凈!
山坡櫟樹真叢錯,洼地梓榆真斑駁。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難快樂。怎么辦呵怎么辦?你把我忘實在多!
山坡長滿那唐棣,洼地挺立那山梨。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似醉迷。怎么辦呵怎么辦?你已把我全忘記![1]
作品賞析
一個女子癡心地渴望著,等待著重新見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傷。其實那位“君子”,恐怕壓根兒已將她忘個罄盡。這首詩的內(nèi)容實有揶揄嘲弄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況味。朱熹《詩集傳》說此詩寫婦女擔(dān)心外出的丈夫已將她遺忘和拋棄,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棄其賢臣說”、朱謀瑋《詩故》“刺棄三良說”、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秦穆公悔過說”等,相對而言較為通達,可作參考。
全詩三章,章六句。首章用r鳥歸林起興,也兼有賦的成分。鳥倦飛而知返,還會回到自己的窩里,而人卻忘了家,不想回來。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兩句,很可能是杜甫《望岳》中名句“決{入歸鳥”所本。從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憂傷苦澀。再細細思量,越想越怕。她想:怎么辦呵怎么辦?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話的質(zhì)樸語言,表達出真摯感情,使人如聞其聲,如窺其心,這是《詩經(jīng)》語言藝術(shù)的一大特色。從“忘我實多”可以揣測他們間有過許許多多花間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負得深,這位“君子”實在是無情無義的負心漢。不過詩還是表達得相當(dāng)蘊藉的,細細咀嚼方能品味。五代馮延巳膾炙人口的《鵲踏枝》詞“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當(dāng)系從此詩翻出。
“山有……隰有……”是《詩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起興成句,用以比況物各得其宜。上古時代先民物質(zhì)生活尚不豐富,四望多見山巒坑谷正是歷史的必然。那J望著的女子瞥見晨風(fēng)鳥箭樣掠過飛入北林后,余下所見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櫟樹和洼地里有樹皮青白相間的梓榆。三章則換了兩種樹:棣和p。之所以換,其主要作用怕是在于換韻腳。萬物各得其所,獨有自己無所適從,那份惆悵和凄涼可想而知,心里自然不痛快。三章詩在表達“憂心”上是層層遞進的!皻J欽”形容憂而不忘;“靡樂”,不再有往事和現(xiàn)實的歡樂;“如醉”,如癡如醉精神恍惚。再發(fā)展下去,也許就要精神崩潰了。全詩各章感情的遞進軌跡相當(dāng)清晰和真實可信。
朱熹為了自圓其說,《詩集傳》還特意舉了例證說:“此與《(眼移)》之歌同意,蓋秦俗也!薄陡琛返谋臼率沁@樣的:百里奚逃亡后當(dāng)**秦相,宴席時廳堂上樂聲齊奏。有個洗衣女傭說自己懂得音樂,于是操琴撫弦而奏,并唱道:“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今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后詢問,方知是失散的妻子,于是夫妻團圓。朱熹用秦俗來證秦風(fēng),也頗有說服力。不過詩無達詁,見仁見智,也不必泥于一說。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男女情與君臣義原本相通,詩既不露其旨,人固難以意測。”說得很圓通,讓人自己去心領(lǐng)神會。高亨《詩經(jīng)今注》云:“這是女子被男子拋棄后所作的詩。(也可能是臣見棄于君,士見棄于友,因作這首詩。)”這后面兩個“也可能”,補充得很有意思。《韓詩外傳》和《說苑-奉使篇》載趙倉唐見魏文侯時引及此詩,還用來表達君父忘記臣子之意。因此,關(guān)于此詩的主題,還是有繼續(xù)發(fā)掘的余地的。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7)
——清人原文、翻譯及賞析
清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譯文
清邑**駐在彭,駟馬披甲真威風(fēng)。兩矛裝飾重纓絡(luò),黃河邊上似閑庭。
清邑**駐在消,駟馬披甲威又驕。兩矛裝飾野雞毛,黃河邊上自逍遙。
清邑**駐在軸,駟馬披甲任疾跑。左轉(zhuǎn)身子右拔刀,軍中好像準備好。
注釋
1.清人:指鄭國大臣高克帶領(lǐng)的清邑的士兵。清,鄭國之邑,一說衛(wèi)國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
2.彭:鄭國地名,在黃河邊上。
3.駟(sì)介:一車駕四匹披甲的馬。介:甲。旁旁:同“彭彭”,馬強壯有力貌。一說行走、奔跑貌。
4.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車子兩邊。重(chóng)英:以朱羽為矛飾,二矛樹車上,遙遙相對,重疊相見。重,重疊。英,矛上的纓飾。
5.翱(áo)翔:游戲之貌。
6.消: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7.鑣(biāo)鑣:英勇威武貌。
8.喬:借為“鷮(jiāo)”,長尾野雞,此指矛上裝飾的鷮羽毛。
9.逍遙:閑散無事,駕著戰(zhàn)車游逛。
10.軸: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11.陶陶:和樂貌。一說馬疾馳之貌。
12.左旋右抽:御者在車左,執(zhí)轡御馬;勇士在車右,執(zhí)兵擊刺。旋,轉(zhuǎn)車。抽,拔刀。
13.中軍:即“軍中”。一說指古三軍之中軍主帥。作好:容好,與“翱翔”“逍遙”一樣也是連綿詞,指武藝高強。一說做好表面工作,指裝樣子,不是真要抗拒敵人。
賞析:
鑒賞
這是一首辛辣的諷刺詩。在此詩作者眼中,高克帶領(lǐng)的部隊,戰(zhàn)馬披甲,不可謂不雄壯;戰(zhàn)車插矛,不可謂不威武?墒乔逡氐氖勘鴧s不是在為抵御敵人隨時可能的入侵而認真?zhèn)鋺?zhàn),卻在河上***逛,耍弄刀槍;身為將帥的高克也閑來無事,只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而已。此詩諷刺的對象是高克,而最終深深斥責(zé)的是**公的昏庸。
至于為什么說諷刺的矛頭最終是對準**公,古代有一位論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國之名寵,生殺予奪,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退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亦可也。烏可假以兵權(quán),委諸竟上(邊境),坐視其離散而莫之恤乎!《春秋》書曰:‘鄭棄其師!湄(zé)之深矣!”(朱熹《詩集傳》引胡氏語)?傊诘钟鈹持畷r,**公因討厭高克反而派他帶領(lǐng)清邑士兵去河邊駐防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全詩共三章,寫清邑士兵在黃河邊上的彭地、消地、軸地駐防時的種種表現(xiàn)。表面上是在稱頌他們,說他們的披甲戰(zhàn)馬如何強壯,奔馳起來又如何威風(fēng);戰(zhàn)車上裝飾著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壯盛;軍中的'武士也好,主帥也好,武藝又是如何高強。而實際上他們卻是在河上閑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畫龍點睛,用“翱翔”、“逍遙”、“作好”等詞來揭出本相,其諷刺的手法是較為含蓄的。從詩的章法上說,三個章節(jié)的結(jié)構(gòu)和用詞變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與前兩章不同處較多。作者采用反復(fù)詠嘆的手法,以增強詩歌的氣勢和表現(xiàn)力,從而達到其諷刺的效果。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